[发明专利]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5150.X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3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华;张英杰;张家顺;张兴元;黄沛知;王文韬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7/26 | 分类号: | E21B7/26;E21B4/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23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开挖 地下 穿孔 工作 机器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转向机构、冲击机构,所述的转向机构包括冲击钻头、环形挡板、压缩弹簧、导向杆、左棘轮、右棘轮、固定座、推杆,其特征在于转向机构通过固定座安装于机器人壳体上,环形挡板固定安装于机器人壳体上,导向杆穿过环形挡板中心,与之滑动连接,冲击钻头与导向杆左端固定连接,左棘轮与导向杆右端固定连接,压缩弹簧套设在导向杆上,且左端与环形挡板固定连接,右端与左棘轮固定连接,解决了非开挖地下管线施工技术的难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非开挖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当今生产生活中地下管线的铺建愈发频繁,为了减少开挖管道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选用非开挖地下管线铺建的方式解决问题。对于地下管线铺建,从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使用非开挖技术,技术相对成熟。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并开始研究非开挖技术,即便起步较晚,但经过近30年的发展研究,对非开挖地下管线施工技术的不断分析改良,国内已有方向可控气动冲击矛投入使用。现有的方向可控性冲击矛转向机构需要独立的动力源,在其工作过程中至少存在两个独立动力源为冲击矛提供动力保障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这不仅增加了能源消耗量,也使得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对上述技术方法的不足,提供一种易转向、操作便捷的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
本发明解决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转向机构、冲击机构。
所述转向机构包括冲击钻头、环形挡板、压缩弹簧、导向杆、左棘轮、右棘轮、固定座、推杆,转向机构通过固定座安装于机器人壳体上,环形挡板固定安装于机器人壳体上,导向杆穿过环形挡板中心,与之滑动连接,冲击钻头与导向杆左端固定连接,左棘轮与导向杆右端固定连接,压缩弹簧套设在导向杆上,且左端与环形挡板固定连接,右端与左棘轮固定连接,推杆设置在固定座中心,可沿固定座中心左右滑动。
所述冲击机构包括冲击活塞、冲击液压缸、液压缸固定架,其特征在于液压缸固定架固定安装在机器人外壳上,冲击液压缸和液压缸固定架固定连接,冲击活塞安装于液压缸中心,冲击活塞通过冲击液压缸内的流量大小调整冲击作用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示意图。
图2是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的转向机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的冲击机构示意图。
图中1—机器人壳体、2—转向机构、3—冲击机构、2-1—冲击钻头、2-2—环形挡板、2-3—左棘轮、2-4—固定座、2-5—压缩弹簧、2-6—导向杆、2-7—右棘轮、2-8—推杆、3-1—冲击活塞、3-2—冲击液压缸、3-3—液压缸固定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前”、“后”、“末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说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具体实施,一种非开挖地下穿孔工作机器人,包括机器人壳体1、转向机构2、冲击机构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未经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515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