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321871.3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28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付晓东;陈健;盛谦;吴佳明;杜文杰;周永强;黄珏皓;陈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1/10;G06F119/14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伯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82 | 代理人: | 胡江 |
地址: | 430071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岩土 结构 联体 数字 孪生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输入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设定工程结构体模型及其材料属性;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对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进行面—面重叠处理;建立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输入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等参数;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通过数值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实现了岩土结构耦联体系从可视化模型到可计算模型的数据转化,提高了岩土结构分析效率,为施工设计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土木建筑、工程地质、水利水电、交通等岩土工程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适用于边坡、隧道与基坑等工程的建模与数值模拟分析。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山区城镇化等国家战略实施,建筑、水利、交通领域的边坡、隧道、基坑等工程的规模快速发展。这些大规模边坡、隧道、基坑工程建设是以岩土地层为赋存环境,修建工程结构体。在工程运营过程中,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的协调变形与相互作用是关键问题。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作为一个体系,体系的可视化模型可以为施工人员提供直观的工程原型,便于工程建设;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明确的分析对象,便于参数校核。目前,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体系的可视化模型可以借助Civil3D等软件将岩土地层数据、工程结构数据呈现给工程人员;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可以借助Ansys、Abaqus等通用有限元软件实现。
然而,如何将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体系的可视化模型转化为可计算模型,从而实现施工设计一体化是当前工程界与学术界的难题,其核心是将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体整合为一个耦联体系。因此,亟需发展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是如何将岩土地层与工程结构体系的可视化模型转化为可计算模型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岩土结构耦联体系的数字孪生模型构建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设定岩土地层面的几何与地层属性参数、模型边界范围;
步骤二、按体—面—线—点的几何拓扑关系建立工程结构体模型,给定每个工程结构体的材料属性,并将其赋予组成该结构体的所有面、点;
步骤三、采用模型边界切割岩土地层面,形成岩土地层体,并集成工程结构体,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
步骤四、针对所有的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如果存在面—面重叠,在几何上进行布尔运算处理,并对重叠面的地层或材料属性进行修正;
步骤五、针对所有的岩土地层体与工程结构体,对存在重叠的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进行面—面布尔运算,通过回路分析得到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有向体、有向面、有限线段、顶点的地层或材料属性进行修正;
步骤六、设定单元网格划分的尺寸参数;
步骤七、针对岩土结构一体化模型,采用单元网格划分方法,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可计算模型,并给每个单元赋予地层或材料属性;
步骤八、建立三维几何模型、一体化模型、可计算模型三者之间的拓扑相关关系,判定岩土地层体与结构体的重叠状态,形成岩土结构耦联体系;
步骤九、得到耦联体系的单元、面、线、点几何与属性参数;
步骤十、设定岩土物理力学参数、接触计算参数以及模型边界条件;
步骤十一、设置岩体—结构耦联体系的分析流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进行分步模拟,得到耦联体系的应力场、位移场等;
步骤十二、结束分析。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建立岩土结构体系的三维几何模型;该方法的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187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