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用被动安全防护方法及其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21741.X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4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8 |
发明(设计)人: | 陈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01 | 分类号: | B60R21/01;B60R21/013;B60R21/01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鑫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被动 安全 防护 方法 及其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被动安全防护方法及其系统,包括如下步骤:检测初始时刻的驾乘人员体重、坐姿,计算初始时刻的驾乘人员的人体比例模型,设为初步模型;合成初步模型、当前时刻的驾乘人员体重与坐姿,模拟计算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模型,设为模拟碰撞模型;采集碰撞信号,触发安全带预紧,并反馈安全带碰撞后位置;计算模拟碰撞模型的运动轨迹、运动加速度、头部与安全气囊的接触点;计算模拟碰撞模型接触安全气囊的时间间隔,将时间间隔与当前车辆预设的安全气囊展开模型结合,推演最佳安全气囊起爆时间。针对差异化的驾乘人员坐姿形态,结合碰撞信号进行计算,对安全带与安全气囊进行动态适配,有效提高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用被动安全防护方法及其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及技术的快速迭代,使得汽车保有量在逐年上升,每年由于交通事故引发的人员伤亡逐渐增多。为了降低事故后人员的伤亡比例,各国家和企业制定了多种标准来降低事故损失,其中安全带和安全气囊成为了碰撞防护过程的主要技术手段。
在实际碰撞发生中,产生的正面碰撞的危害最大,且碰撞后的有效保护率不足,直接导致了大部分车体撞击后易发生司乘人员的正面撞击损伤,虽然依靠着汽车内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缓冲降低车体碰撞给驾乘人员的直接伤害,但由于单一汽车产品的受众面较广,需要满足不同司乘人员的驾乘需求,往往汽车内的安全带与安全气囊之间的工作过程设计相对独立,无法实现对特定驾乘人员的动态适配,仅能够实现普适性的司乘保护,特别是无法解决驾乘人员差异化条件下,对安全带与安全气囊组合工作的动态调整需求,直接导致保护系统实际有效保护率的降低。
基于上述市场需求与技术问题,亟需一种可根据驾乘人员与碰撞情况进行计算,对安全带与安全气囊进行动态适配的安全防护方法及其适用系统。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用被动安全防护方法及其系统,具有可针对差异化的驾乘人员坐姿形态,结合碰撞信号进行计算,对安全带与安全气囊进行动态适配,有效提高对驾乘人员的保护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用被动安全防护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检测初始时刻的驾乘人员体重、坐姿,计算初始时刻的驾乘人员的人体比例模型,设为初步模型;
步骤二、检测当前时刻的驾乘人员体重与坐姿,合成初步模型、当前时刻的驾乘人员体重与坐姿,模拟计算碰撞过程中的人体模型,设为模拟碰撞模型;
步骤三、根据碰撞模型调整座椅、头枕、方向盘至安全合理位置,根据碰撞模型辅助判断安全带预紧状态,将安全带预紧至预设拉力范围内,作为安全带碰撞前位置;
步骤四、采集碰撞信号,触发安全带预紧,并反馈安全带碰撞后位置;
步骤五、结合安全带碰撞前位置、安全带碰撞后位置与碰撞信号,计算模拟碰撞模型的运动轨迹、运动加速度、头部与安全气囊的接触点;
步骤六、根据步骤五计算出的模拟碰撞模型的运动轨迹、运动加速度、头部与安全气囊的接触点,计算模拟碰撞模型接触安全气囊的时间间隔,将时间间隔与当前车辆预设的安全气囊展开模型结合,推演最佳安全气囊起爆时间;
步骤七、执行最佳安全气囊起爆时间。
优选的,所述步骤二中的所述检测当前时刻的驾乘人员体重与坐姿,为周期性检测,所述初步模型根据检测周期动态更新。
优选的,所述步骤四车辆采集碰撞信号包括对碰撞信号进行变换解析,计算出碰撞角度、相对速度与强度。
优选的,所述安全带预紧包括收缩安全带、安全带反馈预夹紧拉力与长度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的卢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的卢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2174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智能笔盒
- 下一篇:文本数据处理方法、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