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连续化合成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306342.6 | 申请日: | 202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725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刘俊杰;黄贵秋;陈耀;黄维;钟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钦江药业有限公司;北部湾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333/12 | 分类号: | C07D333/12 |
代理公司: | 深圳峰诚志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25 | 代理人: | 赵爱婷 |
地址: | 535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通道 反应器 连续 化合 甲基 噻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连续化合成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包括微通道反应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由预混温控模块及反应模块两部分组成,且预混温控模块和反应模块串联,所述预混温控模块和反应模块串联分别由2个以上单元反应串联组合而成,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合物制备技术领域。该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连续化合成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可实现一步法合成,操作简单,简化了生产工艺,其反应时间60s左右,而传统釜式反应器反应时间达4h以上,反应温度20℃左右,而传统釜式反应器需要低温反应(‑10℃左右),其生产的2‑氯甲基噻吩收率达80%左右,选择性高达90%左右,本方法副产物减少,三废量少,强化了反应的传质、传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合物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连续化合成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
背景技术
Blanc氯甲基化反应是指在Lewis酸催化下,芳香族化合物与甲醛(或多聚甲醛)以及氯化氢作用,于芳香族环上引入-CH2CI基团的过程。芳香烃引入的氯甲基可以方便的转化为-CHO、-CH2OH、-CH2CN、-CH2NH2等基团,因此这一反应在农药、医药、染料和香料或其中间体合成中被广泛应用。
2-氯甲基噻吩可合成头孢噻吩、头孢噻啶、头孢西丁等药物,是合成头孢类消炎药及心血管药的重要中间体。噻吩经氯甲基化反应可制备2-氯甲基噻吩,其化学反应方程式如图2所示,制备2-氯甲基噻吩最常见方法:将40%甲醛、浓盐酸加入反应器,搅拌冷却至-5℃,加入噻吩,在冷却及强烈搅拌下通入干燥的氯化氢,直至尾气有明显的氯化氢逸出。分出所得的有机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滤去干燥剂后减压蒸馏,收集78~82℃(2.4kPa)馏分,得2-氯甲基噻吩,收率为45%-49%。
专利US2527680、US4501903及US0161008(CN02810388.2)在-5℃至-10℃下,将氯化氢气体引入噻吩、盐酸及甲醛混合物中,反应结束后用水稀释,将分层出来的有机相洗至中性,获得产率为61~75%的2-氯甲基噻吩化合物,副产物包括二噻吩甲烷、3-氯甲基噻吩、2,5-二氯甲基噻吩等。
专利CN200610122703.7和CN200810199095.9以离子液体作催化剂及溶剂进行氯甲基化反应,产物的转化率在70%~90%之间。但是,上述专利实现的是噻吩衍生物的氯甲基化反应,实施例中没有噻吩的氯甲基化反应例子。
上述专利的工艺流程经过不断优化,实现了产业化,但是,目前生产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均在低温(-10℃左右)下,于反应釜中进行。此方法反应剧烈,容易爆炸,反应温度低,部分工艺反应中间产物(2-噻吩甲醛)需要提纯,因而存在反应条件苛刻、收率低、环境污染严重、能耗大等缺点。因此,开发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对环境友好、操作安全又适用于工业生产2-氯甲基噻吩的新方法尤为迫切。
与传统釜式反应器相比,尺寸在微米级的微通道反应器表现出可控的停留时间、传热效果好、精确控制物料配比、安全系数高、易工艺放大等优点,逐渐应用于药物化学合成领域。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对环境友好、操作安全又适用于连续化工业生产2-氯甲基噻吩的新方法。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利用微通道反应器连续化合成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包括微通道反应器,所述微通道反应器由预混温控模块及反应模块两部分组成,且预混温控模块和反应模块串联,所述预混温控模块和反应模块串联分别由2个以上单元反应串联组合而成,单元反应模块数量由进料速度、反应物浓度、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等确定。为降低微通道反应器成本,尽量减少单元反应模块数量,合成所述2-氯甲基噻吩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液体计量泵分别将甲醛、浓盐酸溶液输送至微通道反应器的预混温控模块1进行混合和降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钦江药业有限公司;北部湾大学,未经广西钦江药业有限公司;北部湾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30634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温电石余热回收设备
- 下一篇:一种设计智能化废样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