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及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94587.1 | 申请日: | 2021-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40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徐荣广;关少奎;黄海龙;李东涛;王奇;王进刚;谢金平;曹贵杰;刘洋;马超;代鑫;郭德英;赵鹏;薛立民;高继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C10B43/00;C10B41/00;C10B3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修雪静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干熄焦 焦炭 烧损率 检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干熄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增量、第二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第三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和第四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其中,第一气体为通过循环风机的气体,第二气体为通过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第三气体为环境除尘装置排出的气体,第四气体为导入所述干熄焦炉的气体;根据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增量、第二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第三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和第四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获得焦炭烧损率。本发明能实时检测干熄焦设备不同部位气体的碳化合物量,再根据检测到的碳化合物量,获得准确的焦炭烧损率,为有效控制焦炭烧损,提供快速可靠的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熄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引进干熄焦技术以来,在消化吸收、技术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部分技术指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投产的干熄焦设备接近300套,并且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焦炭处理能力的干熄焦设备,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的炼焦生产企业的需要。
由于在干熄焦工艺流程的装炉过程中,空气(含有一定水分)随焦炭进入干熄炉,与焦炭发生不完全反应,导致了焦炭烧损现象的发生,生成了一氧化碳CO和少量氢气H2;同时,焦炭在干熄焦炉高温区域会释放少量残余挥发分,其主要成分是H2。随着时间的积累,循环气体中CO和H2浓度随之升高,若达到其爆炸极限,可能带来爆炸危险。因此,需要在干熄焦炉环形烟道导入空气或者氮气,以降低循环气体中CO和H2浓度。为保持系统压力稳定,会在副省煤器处放散部分循环气体。干熄焦炉内焦炭烧损反应主要是循环气体中水蒸气、二氧化碳与焦炭的反应。焦炭烧损,不仅造成焦炭中灰分增加;由于焦炭中含有一定硫,焦炭烧损还会产生硫化物。为了从源头上控制干法熄焦过程中硫化物的产生,需要通过计算焦炭烧损率来提供依据。
目前,针对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中,有的基于灰平衡、热平衡,均不能实时获得焦炭烧损量;有的仅依据导入空气量来计算,准确性不高。
因此,如何准确计算焦炭烧损率是目前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及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如何准确计算焦炭烧损率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能实时获取焦炭烧损量,准确地计算出焦炭烧损率的技术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检测方法,应用于干熄焦设备,所述干熄焦设备包括:干熄焦炉、循环风机、副省煤器和环境除尘装置,所述副省煤器还设有放散气口;所述方法包括:
在预设时间内,检测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增量、第二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第三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和第四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其中,所述第一气体为通过所述循环风机的气体,所述第二气体为通过所述放散气口排出的气体,所述第三气体为所述环境除尘装置排出的气体,所述第四气体为导入所述干熄焦炉的气体;
根据所述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增量、所述第二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所述第三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和所述第四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获得焦炭烧损率。
优选的,所述检测所述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增量,包括:
通过第一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所述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的第一浓度值和第二浓度值;其中,所述第一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循环风机和所述副省煤器之间的管道处;
根据所述第一浓度值和所述第二浓度值的差值与所述第一气体的流量,获得所述第一气体的碳化合物增量。
优选的,所述检测所述第二气体的碳化合物总量,包括:
通过第二检测装置,检测所述第二气体的流量;其中,所述第二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环境除尘装置的出口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45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