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侧气帘拉带脱出安全的A柱上护板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91737.3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024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樊友嗣;鲁宇鹏;晏临风;段小草;程墨 | 申请(专利权)人: |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13 | 分类号: | B60R21/213;B62D25/04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俞鸿 |
地址: | 430056 湖北省武汉市沌口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侧气帘拉带 脱出 安全 柱上护板 组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提高侧气帘拉带脱出安全的A柱上护板组件。它包括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一侧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A柱上护板连接卡扣,钣金里板上设有与A柱上护板连接卡扣卡接的线束卡扣,A柱上护板连接卡扣与钣金里板卡接,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一侧的内壁与钣金里板之间设有侧气帘爆开后避免A柱上护板完全带脱的连接结构组件,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另一侧的边缘与门框密封条连接,A柱上护板的边缘与门框密封条之间设有A柱上护板转动阻尼结构;门框密封条与钣金里板连接固定,侧气帘延长度方向设置在A柱上护板轴线的另一侧。本发明上述结构简单,安装方便,A柱上护板承担了高标准的安全性能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碰撞安全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车辆A柱碰撞安全技术。
背景技术
为应对C-NCAP侧碰要求,规范要求覆盖区间、展开性能和动态保护三方面考核要求。对于前风窗立柱内护板(下文简称A柱上护板)碰撞而言,通常相对于A柱上护板部位设有安全侧气帘,发生碰撞后,侧气帘爆开的同时A柱上护板炸开。现有的为防止A柱上护板炸开飞溅出去。为了实现侧气帘快速爆出,通常在A柱上护板处设有侧气帘A柱上护板炸开的导向结构,这样增加了零部件。同时A柱上护板也存在飞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需导向结构,碰撞后,侧气帘快速从A柱上护板后爆出,同时限制A柱上护板脱出距离的提高侧气帘拉带脱出安全的A柱上护板组件。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提高侧气帘拉带脱出安全的A柱上护板组件,它包括用于与车身连接的钣金里板,A柱上护板,所述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一侧的内壁上分别设置有A柱上护板连接卡扣,A柱护板定位销,钣金里板上设有与A柱上护板连接卡扣卡接的线束卡扣,A柱护板定位销与钣金里板上的定位连接,A柱上护板连接卡扣与钣金里板卡接,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一侧的内壁与钣金里板之间设有侧气帘爆开后避免A柱上护板完全带脱的连接结构组件,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另一侧的边缘与门框密封条连接,A柱上护板的边缘与门框密封条之间设有A柱上护板转动阻尼结构;门框密封条与钣金里板连接固定,侧气帘延长度方向设置在A柱上护板轴线的另一侧。
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在钣金里板上设有与A柱上护板的卡接定位采用偏置,连接部位处于A柱上护板延长度方向轴线的一侧,侧气帘延长度方向设置在A柱上护板轴线的另一侧,相对于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爆点与连接点在于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两端,爆点的爆破力对A柱上护板卡接点产生较大的力矩,A柱上护板快速炸开。由于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侧气帘侧没有固定,在常态下,偏置的A柱上护板的卡接点处受到外力的作用,如抓持A柱或用力擦拭时,卡接点侧的下压力矩可能导致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从门框密封条中脱出,本发明,A柱上护板的边缘与门框密封条之间设有A柱上护板转动阻尼结构能避免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从门框密封条中脱出。
A柱上护板完全带脱的连接结构组件用于在侧气帘展开后,限制A柱上护板脱出钣金里板的距离。
进一步的优化技术特征包括:转动阻尼结构包括A柱上护板内边缘凹槽,凹槽一侧壁向外延伸形成与门框密封表面的贴合部,凹槽的另一侧壁向槽内延伸形成勾爪部。
A柱上护板内边与门框密封表面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增加两者之间的摩擦。
进一步的优化技术特征包括:转动阻尼结构还包括门框密封条上的挤压贴合部,挤压贴合部的端部凸起。
进一步的优化技术特征包括:门框密封条挤压贴合部的端部凸起宽度不小于A柱上护板内边缘凹槽的宽度。
橡胶材质的门框密封条在与A柱上护板内边缘凹槽限位时,是通过挤压安装,橡胶材质的门框密封条具有内应力,在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转动风险时,能提供较大的反作用,对转动A柱上护板宽度方向转动产生阻尼。该阻尼对爆破时的力量小得多。
进一步的优化技术特征包括:连接结构组件包括与钣金里板卡接连接的第一卡扣组件,与A柱上护板连接的第二卡扣,第一卡扣与第二卡扣之间连接拉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未经神龙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917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