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6091.X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5113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7 |
发明(设计)人: | 甘艺鹏;郑江山;刘康宇;郭小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B05D7/14;B05D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徐金国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器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触控感应器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感应器具有可视区及设置于可视区的至少一侧的周边区,且包括基板、金属纳米线层及金属层。金属纳米线层设置于基板上,并且具有对应位于可视区的第一部分及对应位于周边区的第二部分。金属层设置于基板上,且对应位于周边区,其中部分的金属层叠设并接触金属纳米线层至少部分的第二部分以形成搭接区域,搭接区域的搭接面积介于0.09mm2至1.20mm2之间,且搭接区域的搭接阻抗小于50Ω。本揭露的触控感应器不仅可具有业界所认定的窄边框尺寸,还可具有符合需求的搭接阻抗值。
技术领域
本揭露内容是有关于一种触控感应器以及一种触控感应器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移动电话、笔记型电脑、卫星导航系统以及数字影音播放器等携带式电子产品广泛地使用触控感应器做为使用者与电子产品之间的信息沟通管道。
随着市场上对窄边框电子产品的需求提升,业者无不致力于减小电子产品的边框尺寸,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相对地,对于触控感应器而言,也就是需减小周边区域的尺寸。一般而言,触控感应器包括触控电极及周边线路,并且触控电极及周边线路通常于周边区域相互搭接以形成导电通路或回路,而影响触控感应器的周边区域尺寸的因素通常包括触控电极与周边线路之间的搭接公差、触控电极与周边线路之间的搭接面积以及周边线路本身的线宽与线距等。当采用减小搭接面积的方式来降低周边区域的尺寸时,触控电极与周边线路之间的搭接阻抗值会随着搭接面积的减小而上升,进而对触控感应器的信号传递产生诸多不良的影响。综上所述,提供既能符合业界所认定的窄边框尺寸的设计,又能符合搭接阻抗值需求的触控感应器是目前值得研究的方向。
发明内容
根据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一种触控感应器具有可视区以及设置于可视区的至少一侧的周边区,且包括基板、金属纳米线层以及金属层。金属纳米线层设置于基板上,并且具有对应位于可视区的第一部分以及对应位于周边区的第二部分。金属层设置于基板上,且对应位于周边区,其中部分的金属层叠设并接触金属纳米线层至少部分的第二部分以形成搭接区域,搭接区域的搭接面积介于0.09mm2至1.20mm2之间,且搭接区域的搭接阻抗小于50Ω。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搭接面积是搭接区域于基板的垂直投影面积。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搭接面积介于0.09mm2至0.60mm2之间。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搭接阻抗小于40Ω、小于30Ω、小于20Ω或小于10Ω。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层包括基质、多个第一金属纳米线及多个第二金属纳米线,第一金属纳米线完全位于基质中,且第二金属纳米线仅部分嵌入至基质中。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层的第二部分中的第二金属纳米线具有嵌入至基质中的第一部分以及凸出于基质的上表面的第二部分,且第二金属纳米线的第二部分嵌入至金属层中。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金属纳米线具有嵌入至基质中的第一部分以及凸出于基质的上表面的第二部分。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层还包括多个第一膜结构以及多个第二膜结构。第一膜结构位于第一金属纳米线与基质的界面,且第二膜结构位于第二金属纳米线的第一部分与基质的界面。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结构包覆第一金属纳米线,以形成第一披覆结构。第二膜结构包覆第二金属纳米线的第一部分,以形成第二披覆结构。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膜结构以及第二膜结构的材料包括聚乙烯衍生物。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层的材料包括感光银。
在本揭露一些实施方式中,金属纳米线层的第一部分构成触控感应电极,且部分的金属层构成周边线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宸美(厦门)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60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