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86024.8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94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吴桐;杜昱樊;孙健;朱晓华;李惊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B3/06 | 分类号: | C21B3/06;C21B3/08;F27D1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党建华;张建生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钢渣 余热 方法 | ||
1.一种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热钢渣倒入渣罐(101)通过钢渣运输装置(6)经轨道进入取热舱(4)中利用换热装置取热;
S2:通过破渣犁组件敲击渣罐(101)内热钢渣表面,释放热钢渣辐射热,换热装置吸收热钢渣辐射热,转换为有压蒸汽输出;
S3:有压蒸汽进入汽包(3),进行汽水分离;
S4:汽水分离后,蒸汽并入钢厂蒸汽管网或就地利用,饱和水返回换热装置重新参与工质循环;
S5:将多个渣罐(101)重复步骤S1-S4,完成取热过程;
S6:打开舱门,降温后的热钢渣在渣罐(101)内,通过钢渣运输装置(6)经轨道离开取热舱(4),利用行车(5)将渣罐(101)运至辊压破碎机(2)进行后续处理;
S7:将多个渣罐(101)重复步骤S6实现工艺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热舱(4)包括舱体、舱门;所述舱体包括第一保温毡(402)、耐火砖(403)、钢结构框架(401);
其中,所述换热装置位于所述取热舱(4)顶部,通过所述钢结构框架(401)支撑固定,所述舱门连接在所述舱体上且关闭所述舱门,所述取热舱(4)为封闭环境,所述耐火砖(403)外有第一保温毡(402)覆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取热舱(4)的数量N是根据来渣频率与单个取热舱(4)的换热时间共同决定,具体的计算公式为N={T1/T2}+1,其中T1为整个工艺的时间,T2为单个取热舱(4)的换热时间,符号{}为向上取整,T2应在1h-1.5h。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温毡(402)采用岩棉或矿渣棉。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耐火砖(403)的导热系数小于1.5,所述耐火砖(403)采用高铝砖或刚玉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破渣犁组件包括动力装置、配重平台(9)、犁头(921);
其中,所述破渣犁组件位于换热装置正上方,且与钢结构框架(401)连接,所述犁头(921)活动连接在所述配重平台(9)上,所述动力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犁头(921)在所述配重平台(9)上旋转和升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包括胶囊型压力容器(409)、蒸汽上升管(410)、冷凝下降管(411)、补水管(412)、第二保温毡(4091),其中,所述第二保温毡(4091)覆盖在所述胶囊型压力容器(409)形成保温面,所述胶囊型压力容器(409)下表面为换热面,所述胶囊型压力容器(409)内装有饱和水,所述蒸汽上升管(410)、冷凝下降管(411)、补水管(412)均具有电动调节阀,其中,蒸汽上升管(410)上的电动调节阀依靠压力控制,冷凝下降管(411)上的电动调节阀正常工作情况下处于常开状态、补水管(412)上的电动调节阀依靠压力容器内部饱和水液位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利用钢渣余热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装置的工作过程包括如下工艺步骤:
步骤一:胶囊型压力容器(409)与热钢渣进行换热;
步骤二:胶囊型压力容器(409)内的饱和水变成有压蒸汽,蒸汽压力达到上升管(410)上的电动调节阀的阈值后,阀门会打开,所述电动调节阀的阈值根据胶囊型压力容器(409)的压力等级确定;
步骤四:有压蒸汽由蒸汽上升管(410)进入汽包(3)进行汽水分离,冷凝饱和水通过冷凝下降管(411)回到胶囊型压力容器(409)内;
步骤五:在胶囊型压力容器(409)内饱和水不足时通过补水管(412)补充除氧水,最终实现工质平衡及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冶节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86024.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变构型的多模式水陆两栖运动关节
- 下一篇:一种麻酱蛋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