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车尾料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69823.4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2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胡勇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8B9/093 | 分类号: | B08B9/09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车尾 回收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车尾料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包括混凝土车、动力机构、伸缩机构、喷流负压机构和沉淀池,所述混凝土车上设置有搅拌罐,搅拌罐的进料口上连接有排料口,并且排料口朝向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上安装有动力机构,动力机构连接的伸缩机构在清洗回收时从进料口插入搅拌罐内。在冲洗时,液体不断冲入伸缩管的过程中,由于液体的流入压力大于喷嘴的喷出流速,伸缩管不断的伸长,并且水流会作用于上挡板上,不断的向上推动上挡板沿着导向杆滑动,弹簧慢慢拉大并且弹性增大,同时密封杆脱离密封孔,液体从密封孔流出经过喷嘴喷出,多点的冲洗搅拌罐内部,相较于单一冲洗更加干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尾料回收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混凝土车尾料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混凝土车在投放混凝土料的时候,难免会在搅拌罐内遗留部分,为了节约资源,一般生产公司会将搅拌罐内遗留的混凝土尾料进行回收,回收的尾料可用于生产混凝土砖或其他。
一般地,回收尾料时,会在卸料环节中注水以稀释,为避免注水量过大,一般会设置减速装置减慢混合液的流速以便于充分混合,但是会导致卸料速度减慢,并且实际上节约不了多少水。混合液在沉淀后需要抽取上层清液
现有混凝土车尾料回收系统,水和尾料在进入集料池的时候,两者的流速没有得到控制,导致集料池快速进水,集料池同样快速进水到一级沉淀池,而现有的在对混凝土车尾料进行冲洗的过程中,采用水管对混凝土车内部清理,而单一的水管需要使用者对准混凝土车的进料口内冲洗,其水流只能单一的冲洗内部的某一个位置,而无法对混凝土车内部多点进行冲洗,导致其内部冲洗的不干净。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混凝土车尾料回收装置及回收方法,以克服现有相关技术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混凝土车尾料回收装置,包括混凝土车、动力机构、伸缩机构、喷流负压机构和沉淀池,所述混凝土车上设置有搅拌罐,搅拌罐的进料口上连接有排料口,并且排料口朝向沉淀池,所述沉淀池上安装有动力机构,动力机构连接的伸缩机构在清洗回收时从进料口插入搅拌罐内,并且喷流负压机构分布在伸缩机构每节的端口上,喷流负压机构与伸缩机构的内部连接,动力机构抽取的清液体经过伸缩机构内,在水流压力的作用下伸缩机构伸长,并且从喷流负压机构喷出至清洗搅拌罐内,并且清液与混凝土从排料口排出;动力机构内抽取伸缩机构内气体,喷流负压机构密封,伸缩机构缩短从搅拌罐内脱离。
进一步地,动力机构包括泵体、进水管和支撑架,支撑架固定在沉淀池上,泵体通过螺栓固定在支撑架上,进水管的一端与泵体的输入端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插入沉淀池内,用于抽取沉淀池内的上层清液,泵体的输出端与伸缩机构相接。
进一步地,伸缩机构包括不小于一节的伸缩管,伸缩管的直径逐渐缩小,其中直径最大的伸缩管与泵体相接,每节伸缩管一端的端口外径上固定有凸起的挡环,每节伸缩管的挡环插入后一个伸缩管内,其中,直径最小的伸缩管与挡环对称的一端密封,伸缩管在水压的作用下伸长,并且通过挡环限制伸长的最大距离;
所述挡环对称的伸缩管端口上安装喷流负压机构,喷流负压机构包括外壳、喷嘴、上挡板、下挡板、导向杆、密封杆以及弹簧,外壳固定在伸缩管上,喷嘴安装在外壳的顶面上,喷嘴与伸缩管上加工的通孔连通,其中下挡板固定在通孔内,上挡板位于下挡板的上方,并且上挡板与通孔活动连接;
所述导向杆、密封杆和弹簧的一端固定在下挡板的顶面上,导向杆的另一端穿过上挡板,密封杆的另一端朝向上挡板的密封孔上,并且弹簧围绕在密封杆的外侧,弹簧的顶端固定在上挡板上。
进一步地,下挡板上加工有与伸缩管连通的圆孔。
进一步地,导向杆的顶端上固定有限位环,限位环抵在上挡板上,限制上挡板的向上滑动的最大位置。
本发明提出的另一种技术,包括混凝土车尾料回收装置的回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中创建筑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6982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