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6497.3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70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0 |
发明(设计)人: | 矶野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B60K26/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吕琳;朴秀玉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驱动力 控制 装置 | ||
1.一种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包括:
踏板装置,具有由驾驶员踩踏操作的输入构件和检测对所述输入构件的操作量的检测装置;以及
控制单元,基于由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到的操作量来运算车辆的目标加减速度,以车辆的加减速度成为所述目标加减速度的方式控制制驱动力产生装置,
所述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装置具有:第一连杆,由支承构件枢轴支承为能绕第一轴线枢转,作为所述输入构件发挥功能;第二连杆,由所述支承构件枢轴支承为能绕第二轴线枢转;第三连杆,被配置为通过在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第二连杆之间传递力和位移来使所述第二连杆绕所述第二轴线枢转;以及复位弹簧,产生对所述第一连杆朝向该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为零的标准位置施力的绕所述第一轴线的复位转矩,所述踏板装置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为预先设定的基准角度时,所述第二连杆的枢转角度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之比最大,
所述复位弹簧是一端连结于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支承构件中的一方且另一端在与所述第二轴线间隔配置的位置连结于所述第二连杆的拉伸弹簧,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以如下方式根据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来运算所述车辆的目标加减速度: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为所述基准角度时,车辆的目标减速度和目标加速度为零,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比所述基准角度小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越小所述车辆的目标减速度越大,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比所述基准角度大的范围内,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越大所述车辆的目标加速度越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装置被配置为:随着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远离所述基准角度,所述第二连杆的枢转角度的变化量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的变化量之比增大,
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以如下方式根据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来运算所述车辆的目标加减速度:随着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在比所述基准角度小的范围内变小,所述车辆的目标减速度的变化量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的变化量之比增大,随着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在比所述基准角度大的范围内变大,所述车辆的目标加速度的变化量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的变化量之比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位弹簧被配置为以如下方式产生根据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和所述第二连杆的枢转角度而变化的复位转矩:所述车辆的减速度的变化量与所述踏板装置的反作用力的变化量之比成为恒定,所述车辆的加速度的变化量与所述踏板装置的反作用力的变化量之比成为恒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检测装置检测绕所述第二轴线的所述第二连杆的枢转角度,所述控制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二连杆的枢转角度来求出绕所述第一轴线的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准角度比所述第一连杆的最大枢转角度的四分之一大且比所述第一连杆的最大枢转角度的二分之一小。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踏板装置被配置为所述第二连杆的枢转角度与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之比大于1。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连杆是一端以能绕第三轴线枢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一连杆且另一端以能绕第四轴线枢转的方式连结于所述第二连杆的连接连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用制驱动力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轴线至所述第四轴线是相互平行的,所述踏板装置被配置为:在沿着所述第一轴线至所述第四轴线的方向观察时,将连接所述第一轴线和所述第二轴线的直线与连接所述第三轴线和所述第四轴线的直线的交点作为第一交点,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的距离在所述第一连杆的枢转角度为所述基准角度时最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649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