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56032.8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38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柯摩多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11/04 | 分类号: | B60K11/04;F16F15/067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7 | 代理人: | 金伶俐 |
地址: | 3117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散热器 振动 强化 传热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装置,包括主箱体、引流机构、传热机构、第一冷却机构和循环气体冷却机构,所述主箱体的上下两端设有引流机构,所述主箱体的内侧设有传热机构,所述传热机构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一冷却机构,所述传热机构的一端设有循环气体冷却机构。通过设计的引流机构和第一冷却机构,机构之间相互配合,起到了可以灵活感应到汽车受到的震动,并以此作为齿轮的动力带动引流扇旋转,有利于提高热气流的传热循环冷却效果,通过设计的弧形限位板、第一引流块、阀门、循环气体隔板和循环引流板,使用时,零件之间相互配合,起到了有利于提高传热效果,使得设备内的温度保持在较佳的状态下,有利于加速热量的散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散热器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散热器通过对流换热将发动机中多余的热量散去,从而保证发动机在合适的温度下安全可靠工作。
现有的散热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发生振动时也会随着车体一起做受迫振动当上下振动时,直流管带式散热器的热气流动孔也会上下振动使得热气流无法准确的传输走导致热量越积越多,时间长了容易造成爆缸,现有的散热器大都是热量自行流入散热器,散热的效率较低,且热气和冷气的循环速度较慢,使得散热的效率降低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汽车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散热器振动强化传热装置,包括主箱体、引流机构、传热机构、第一冷却机构和循环气体冷却机构,所述主箱体的上下两端设有引流机构,所述主箱体的内侧设有传热机构,所述传热机构的上下两端设有第一冷却机构,所述传热机构的一端设有循环气体冷却机构。
优选的,所述引流机构包括滑动杆,所述滑动杆外侧的底端设有增震弹簧,所述增震弹簧的顶端设有安装板,所述引流机构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轮盘层,所述轮盘层的一端啮合连接有齿轮,所述齿轮一侧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引流扇,所述齿轮两侧的底端设有限位柱。
优选的,所述传热机构包括旋转限位槽,所述旋转限位槽的中部设有旋转杆,所述旋转杆一端的中部固定连接有旋转板,所述旋转限位槽一端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弧形限位板,所述弧形限位板一端的顶端设有多组热气排气孔,所述弧形限位板一端的底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引流块,所述第一引流块一端的中部设有阀门,所述阀门的顶端设有第一热气进入口,所述阀门的底端设有冷气进入口。
优选的,所述第一冷却机构包括制冷液体箱,所述制冷液体箱内侧的顶端设有隔板,所述制冷液体箱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多组第二热气进入口,所述第二热气进入口的两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排气口,所述隔板的顶端设有引流块,所述制冷液体箱内侧的一端设有喷液盘,所述喷液盘一端的顶端固定连接有制冷液体进入管。
优选的,所述循环气体冷却机构包括循环气体隔板,所述循环气体隔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循环引流板,所述循环气体隔板的顶端设有热气流循环进入口,所述循环气体隔板的底端设有热气流循环出气口,所述循环引流板一端的中部卡接有制冷箱。
优选的,所述循环气体隔板的剖面侧视图的形状为“人”字形,所述制冷箱一端的外侧设有卡槽,所述卡槽的外侧与循环引流板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滑动杆、轮盘层和增震弹簧的数量有三组,所述三组滑动杆、轮盘层和增震弹簧以主箱体的中轴线为对称轴对称分布在主箱体的上下两端,所述齿轮的数量有六组,所述引流扇的数量有十二组。
优选的,所述第二热气进入口的数量有多组,所述多组第二热气进入口对称分布在主箱体上下两端的外面表面上,所述引流块的数量有多组,所述循环排气口的数量有多组,所述隔板外侧的大小与制冷液体箱内侧顶端的大小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柯摩多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杭州柯摩多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603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