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脂脱酸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50534.X | 申请日: | 2021-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883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 发明(设计)人: | 杨博;张细珍;马云建;王永华;王卫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C11B3/00 | 分类号: | C11B3/0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郭炜绵 |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脂 脱酸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油脂脱酸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质粒pET28a‑CvFAP导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培养至OD600达到0.7~0.8时,加入IPTG孵育,将发酵液离心,取菌体沉淀,洗涤并重悬,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得到CvFAP@E.coli细胞制剂;在蓝光照射下,将CvFAP@E.coli细胞制剂与油脂混合反应,离心,所得上层澄清油样即为脱除FFA的油脂。本发明采用常用水相体系,反应体系简单,反应条件温和,脱酸效果好;产物为简单的烷烯烃混合物,与甘油三脂成分的熔沸点差异较大,容易利用蒸馏技术分离,且中性油脂不参与反应,CvFAP对FFA具有专一性催化反应特点,不会对中性的油脂发生作用,回收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脂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油脂脱酸方法。
背景技术
动植物油在其制造加工、收集、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受外界环境、自身水分和脂肪酶的影响,会水解生成大量的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成为高酸值动植物毛油,反过来给其储存加工等过程带来更大挑战,质量也会深受影响。
因此,高效、环保脱酸是动植物油脂精炼的关键环节。现有的脱酸方法主要有碱炼脱酸(FFA与碱类物质中和反应)、物理脱酸(真空蒸馏)和酶法脱酸。
碱炼脱酸和物理脱酸是大宗油脂加工工艺中常用的方法。在碱炼脱酸中,碱(如氢氧化钠)被加入到动植物油脂中,从而使FFA沉淀为皂基,通过离心或水洗将其除去,但该方法会造成中性油的损失,并且在这种过程中产生的废水难以处理。物理脱酸是在高温高真空的条件下进行,温度一般在240℃以上,能耗大,容易造成油脂中功能性小分子的氧化分解,故上述两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
酶法脱酸被认为是一种更绿色环保的工艺,与其它脱酸方法相比,其突出优点在于反应条件温和(反应温度一般低于70℃)、能耗低、中性油及功能性脂质小分子保留率高、反应过程易操控、适用范围广,现越来越受到行业和科研工作者的关注。
现有的酶法脱酸一般是利用脂肪酶催化FFA与特定的酰基受体结合达到脱酸的作用。一方面,脂肪酶的存在导致中性油脂的水解损失(油脂中甘油三酯的水解),并产生更多的FFA,影响产品质量,且酰基化反应得到的甲酯等副产物也较难从油脂中分离;另一方面,研究发现,天然动植物油脂中除了甘油三酯、FFA,还含有一定量的甘油二酯、甾醇等营养成分,这些物质在油脂加工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地被保留下来,而脂肪酶对甘油二酯等均有催化作用,会造成这些营养成分的大量损失。因此,开发高酸油脂高效脱酸专用酶制剂,建立一种真正可行的高酸油脂工业脱酸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克服酶法脱酸过程中脂肪酶造成的产品质量不高、应用成本高昂的问题,本发明首次提出利用一种来源于微藻的新型光脱羧酶(Chlorella variabilis fatty acidphotodecarboxylase,CvFAP)加工油脂进行酶法脱酸的方法。CvFAP是一种新型光驱动酶,无需添加昂贵的辅因子,即可利用蓝光催化FFA转化生成烷(烯)烃,代表着全新的应用领域。
在本发明中,首次利用CvFAP的脱羧特性,无需昂贵的辅酶因子,无需引入酰基受体等其它杂质和副反应,即可选择性地对油脂中的FFA进行催化脱羧,除去油脂中的FFA。该方法脱酸效率高,且工艺简单、产物易分离、中性油脂回收率高、反应条件温和,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应用前景。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油脂脱酸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质粒pET28a-CvFAP导入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培养至OD600达到0.7~0.8时,加入0.5mM异丙基β-D-1-硫代半乳糖苷(IPTG),并将细胞在17℃下孵育至少20h;将发酵液离心,取菌体沉淀,洗涤并重悬,并加入蛋白酶抑制剂,得到CvFAP@E.coli细胞制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5053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