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硅气凝胶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48906.5 | 申请日: | 2021-03-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3042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发明(设计)人: | 吕春艳;张文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商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47/04 | 分类号: | A61K47/04;A61K31/4422;A61K31/05;B82Y5/00;B82Y40/00;G01N5/00;G01N21/33;G01N21/3563;G01N23/04;G01N23/207;G01N23/2251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龙涛 |
地址: | 150028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凝胶 纳米 系统 构建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硅气凝胶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评价方法,具体以二种BCS II类药物(尼莫地平、白藜芦醇)为难溶性代表药物,采用硅气凝胶中的二氧化硅气凝胶为载体,离心浸渍法为载药方法,制备药物硅气凝胶纳米载药系统。确定最佳处方工艺为:采用离心浸渍法,以无水乙醇溶解药物粉末,配制成一定浓度的药物乙醇溶液,再称取适量硅气凝胶加入至NMD乙醇溶液中,设置载药温度为25℃,中速搅拌24h后,5000r/min离心5min,分离沉淀,将沉淀减压干燥,得到样品粉末。经过试验检测,制备的硅气凝胶的纳米载药系统在难溶性药物溶解度和释放速率方面得到明显改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学制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硅气凝胶的纳米载药系统的构建及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口服给药因具有安全性、成本低、患者顺应性强等优点,是目前首选的给药方式。随着多种技术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的候选化合物被设计、合成、发现,其中大量具有活性的化合物成为候选新药。然而,有统计表明,约有80%的候选新药是水难溶性,上市中的药品约有40%同为水难溶性。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System,BCS)根据药物溶解能力和渗透能力的不同分成四类,具有高溶解、高渗透能力的BCS I类;具有低溶解、高渗透能力的BCS II类;具有高溶解、低渗透能力的BCS III类;以及具有低溶解、低渗透能力的BCSⅣ类。根据报道可知,大多数难溶性药物属于BCS II类药物,能够在胃肠道中有较强的膜渗透能力,但因其溶解能力低,释放速率慢,使药物制剂难以溶解且均匀分散在胃肠道分泌液中,导致药物不能充分的被吸收,限制了这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提高这类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是解决其应用限制的关键点之一,同时在实现剂型多样化方面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随着纳米载药系统的发展,各种结构和性能优良的载体材料,包括纳米乳、聚合物胶束、脂质体等,已被开发用于核酸、多肽、蛋白质、药物、光敏剂等治疗制剂的递送,但仍存在载药量较低、稳定性差、药物易泄漏等缺点。相比之下,无机纳米材料硅气凝胶不仅可用于提高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而且其具有载药量大、无毒、生物相容性好、表面易修饰等特点,有望成为难溶性药物的理想递送载体。
无机物硅及二氧化硅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常被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硅气凝胶作为一种独特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其能够在生理环境下降解成无毒的原硅酸,可以通过肾清除有效排出体外。且其大的比表面积、大的孔隙率、表面易于修饰等特点,对难溶性药物、蛋白质、DNA等均具有较高的装载能力,是一种安全、高效的药物载体。
专利申请号为CN201810030075.2的发明专利提供了硅气凝胶包覆的石墨烯纳米缓释载药体系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以及负载型药物和制备。该发明制备方法操作工艺简便,步骤简洁,且无需复杂的后处理,适于规模化的生产二氧化硅保护型氧化石墨烯材料。同时,由该发明制备方法所得产物硅气凝胶包覆的石墨烯纳米缓释载药体系具有良好的药物负载性能,同时无介孔硅模板残留,因而能够进一步作为载体而用于制备负载型药物,且具有良好的使用安全性,但是该发明并没有解决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等问题。
专利申请号为CN201410051997.3的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能将药物高效输运至中枢神经系统并随后立即快速释放的纳米药物。更具体而言,该纳米药物以纳米硅气凝胶颗粒为内核载体装载目标药物分子,将目标药物分子迅速输运至脑部后迅速释放,达到迅速治疗脑部急性疾病的目的。所装载的目标药物,尤其适用于因水溶性强等原因无法穿透血脑屏障的药物,但是该专利也并没有涉及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和释放速率等问题。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商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商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489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变功率电磁搅拌系统
- 下一篇: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控制方法及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