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产烯烃的原油加工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20225.8 | 申请日: | 2021-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25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孙丽丽;吴群英;范传宏;李玉新;何细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0G67/14 | 分类号: | C10G67/1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王浩然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烯烃 原油 加工 方法 系统 | ||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产烯烃的原油加工方法及系统。本公开将原油与蒸汽引入闪蒸分离器中进行第一分离,可以获得轻相组分和重相组分,有利于对分离得到的轻相、重相组分分别进行裂解;本公开将轻组分采用族组成分离装置进行第二分离,可以获得芳烃组分和非芳烃组分,其中,非芳烃组分可以用于蒸汽裂解制备乙烯和丙烯等组分;本公开将重相组分进行催化裂解,有利于提高乙烯、丙烯产率;进一步地,蒸汽裂解重油和催化裂解油浆通过渣油加氢裂化装置转化为催化裂解原料;本公开实现了原油的轻、重相组分的集成化处理,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还有利于实现低碳烯烃、油品和芳烃产品灵活优化。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多产烯烃的原油加工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能源安全面临严峻挑战。据统计,2019年,我国原油对外预存度已超过70%,如何高效利用原油资源以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是我国石化行业一直探索研究的关键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炼油产能持续提升,油品市场已加剧过剩。以“燃油型”为主的炼厂正加快向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我国炼油与化工已进入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目前,新建企业均采用炼化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化为主,油为辅”的化工型炼厂也越来越多。
在炼厂向化工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一大批炼油技术、化工技术迅速发展和工业应用,如渣油加氢裂化技术、重油催化裂解技术、馏分油转化技术、芳烃生产技术、轻烃综合利用技术、原油蒸汽裂解技术等。这些技术充分利用原油、渣油、重油、馏分油、轻烃等组成性质差异,从不同资源加工方面实现了增产化工原料和减少油品的目的,已成为炼厂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
对于炼化全厂而言,单个技术优势对全厂效益影响十分有限。只有将多个单点关键技术从全局角度进行一体化集成,才能突破局限,真正实现资源(原油资源、设备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等)更高效更合理利用,实现产品结构质量更优化更提质,更好助力石化行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产烯烃的原油加工方法及系统。本公开可以对原油的轻相处理和重相处理进行集成,同步解决原油的轻组分和重组分的高效加工问题,大幅提高低碳烯烃产品收率,降低油品产量,实现烯烃、油品和芳烃产品灵活优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多产烯烃的原油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使原油与蒸汽进入闪蒸分离器进行第一分离,分离出轻相组分和重相组分;
S2、使所述轻相组分进入族组成分离装置进行第二分离,分离出非芳烃组分和芳烃组分;
S3、使所述非芳烃组分进入蒸汽裂解装置的辐射区进行蒸汽裂解,得到乙烯、丙烯、蒸汽裂解重油以及第一C4-C5组分;
S4、使所述重相组分进入催化裂解一体化装置进行催化裂解,得到丙烯、富乙烯气体、催化裂解油浆以及第二C4-C5组分;
S5、使所述蒸汽裂解重油和/或所述催化裂解油浆进入渣油加氢裂化装置进行加氢裂化处理,获得加氢蜡油,使所述加氢蜡油进入所述催化裂解一体化装置进行所述催化裂解;其中所述蒸汽裂解重油的初馏点为200℃以上;所述催化裂解油浆的馏程为300-520℃。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使所述第一C4-C5组分和/或所述第二C4-C5组分进入烯烃裂解装置进行烯烃裂解,获得乙烯和丙烯;
可选地,所述烯烃裂解的条件包括:反应温度为500-600℃,压力为100-500kPa,重量空速为3-40h-1。
可选地,该方法还包括:
在进行所述第一分离之前,使原油进入所述蒸汽裂解装置1的对流区预热,然后与所述蒸汽混合;所述蒸汽的温度为300-620℃;预热后的原油的温度为300-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202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