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钻井废液提高采收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206621.5 | 申请日: | 2021-0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61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30 |
| 发明(设计)人: | 马涛;吕成远;王友启;王锐;何应付;张锁兵;齐义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43/20;E21B43/22;C09K8/59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创毕升专利事务所 11218 | 代理人: | 孙向民;廉莉莉 |
| 地址: | 100027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钻井 废液 提高 收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钻井废液提高采收率方法,该方法包括:任选的步骤(1),注入隔离液;步骤(2),注入含钻井废液回注流体;步骤(3),注入隔离液,然后注入CO2气体;任选的步骤(4),注水。本发明的方法通过向目标油藏中注入含有稀释后的钻井废液、硅酸盐水溶液、悬浮剂、分散剂的悬浮流体及前期/后期注入CO2,使硅酸盐在地层形成凝胶并将钻井废液固化其中。达到既处理钻井废液又提高采收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田开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钻井废液提高采收率方法。
背景技术
在石油与天然气的开采、钻探以及修井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钻井废液,主要由钻井液、钻屑、以及各种作业产生的废液等组成。钻井废液组成复杂,一般呈碱性,pH值在8.5-12之间,有的可达13以上;固相颗粒粒度一般在0.01-0.3μm之间,外观一般呈粘稠流体或半流体状,具有颗粒细小、级配差不大、粘度大、含水率高不易脱水等特性。钻井废液固含量高,主要为膨润土和有机高分子处理剂、粘土、加重材料、岩屑以及污水流经地面时携带的泥砂及表层土等;此外由于钻井废液中含有各种有机和无机类化学处理剂,如降滤失剂、增粘剂、降粘剂、页岩抑制剂、润滑剂、消泡剂、解卡剂、堵漏剂、杀菌剂、加重材料等化学添加剂,因此有机物含量高且种类繁多。钻井废液中含有石油类、高浓度有机物、无机盐、重金属及其他有机物添加剂,如果未经处理而排放到地面或掩埋,会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并加强对废弃泥浆的处理,开发和采用了一系列无害化处理技术。我国对废弃钻井液的处理比国外研究稍晚些,但通过引进、消化和自主创新,在许多油田上陆续应用了一系列处理技术,同时积极研究具有适合国情的各类废弃泥浆处理技术。目前,国内外发展应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就地排放、注入安全地层、回填处理、MTC转化技术、固液分离法、土地耕作、化学固化处理、干燥焚烧、生物降解等处理方法。
回注方法有2种。①注入非渗透性地层。用压裂液在机械作用下加压到足以将地层压裂的压力,将要处理的废弃钻井液注入地层裂缝中,撤消压力时,周围地层中的裂缝自行关闭,从而防止地层中的废弃钻井液发生迁移。现在在海上钻井时,许多情况下的废弃钻井液处理就是用该方法。②注入地层。将废弃钻井液通过井眼注入安全地层,但该方法对地层有严格的要求,深度必须大于600m,—般钻井液的处理可以采用该方法。
目前有油田将钻井废液添加一些化学剂后注入已开发油藏中,利用钻井废液中的固体颗粒改善油藏的非均质性,提高水驱效率。由于钻井废液的流动性强,很容易从生产井中产出,造成产出液处理困难。借鉴钻井液固化处理技术,如果将钻井废液固化在油藏的大孔道中,既可以长期改善储层非均质性,又可以避免钻井废液产出的问题。国内常用固化剂分为无机和有机两大类,单一的固化剂有水泥、聚乙烯醇、甘油、尿醛树脂、热固性树脂如沥青、聚乙烯,或固化剂配合絮凝剂一次成型(聚合硫酸铝铁、聚合氯化铝铁、聚合硫酸铁、聚合硅硫酸铁等)。由于使用单一产品固化效果差,国内开发了很多复合型产品,化工市场上现有固化剂品种20余种,已用于各油田,不同程度取得明显效果,缓解了钻井清洁生产的污水排放问题。但是现有的固化剂仍然存在无法将钻井废液固化于油藏中,注入油藏中的钻井废液仍会部分或全部从生产井中产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钻井废液提高采收率方法,通过向用水稀释后的钻井废液中加入化学剂,利用CO2气体与化学剂作用,使钻井废液固化在油藏中,既能够处理掉含油钻井废液又能够提高采收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用钻井废液提高采收率方法,该方法包括:
任选的步骤(1),注入隔离液;
步骤(2),注入含钻井废液回注流体;
步骤(3),注入隔离液,然后注入CO2气体;
任选的步骤(4),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66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