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软式内镜手工清洗灌流的报警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204348.2 | 申请日: | 202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915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来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24 | 分类号: | A61L2/24;A61L2/18;A61B90/70;G08B7/06;G08B21/18;G08B21/24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软式 手工 清洗 灌流 报警 系统 方法 | ||
1.一种软式内镜手工清洗灌流的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灌流管道的接口与腔道接口一一连接,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动启动灌流,进入灌流状态;
获取当前灌流液的余量,根据消杀池内的内镜输出推荐清消量,当检测到所述推荐清消量小于所述余量的下限值时,发出缺流警示,并进入自动加液状态,完成自动加液之后再响应下一个消杀池进入灌流状态的请求;
当池内液位上升至标准液位时,启动排水管道,根据所述灌流管道的流入量调整所述排水管道的排水量,使得池内灌流液动态循环,所述动态循环持续一个标准时间;
在所述动态循环的持续过程中,当检测到所述动态循环停滞时,发出断流警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式内镜手工清洗灌流的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将灌流管道的接口与腔道接口一一连接,由工作人员进行手动启动灌流,进入灌流状态,具体包括:
所述灌流管道至少包括一根主管道,所述主管道根据内镜上的各腔道设置有多个支管;所述支管的端部根据所对应的腔道的外接口设置有内接口;
将所述支管的内接口与对应腔道的外接口一一对应连接,使得支管内的灌流液能够进入到对应的腔道内;
各腔道同时进行灌流,使得各腔道内的灌流液只能够汇聚流向内镜的长导管,并排出内镜,从而对内接的内部结构进行全方位的清洗、消杀;
完成灌流管道与内镜的连接之后,将内镜放置在消杀池内,由工作人员控制所述消杀池的灌流启动,对所述内镜进行灌流,所述消杀池进入灌流状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式内镜手工清洗灌流的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入灌流状态之前还包括母液自检,所述母液自检具体包括:
预定义下限液位,预定义上限液位;
获取灌流设备内母液的初始液位,判断所述初始液位是否位于下限液位之上:
若所述初始液位高于所述下限液位,则等待工作人员的启动操作,直接进入灌流状态;
若所述初始液位低于所述下限液位,则直接发出加酶警示,可由工作人员进行加酶操作;
在所述加酶操作过程中,检测所述母液的当前液位,当检测到所述当前液位到达所述上限液位时,发出满酶提示,提示工作人员已完成加酶;
所述加酶警示、所述满酶提示包括语音播报、指示灯闪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软式内镜手工清洗灌流的报警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当前灌流液的余量,根据消杀池内的内镜输出推荐清消量,当检测到所述推荐清消量小于所述余量的下限值时,发出缺流警示,并进入自动加液状态,完成自动加液之后再响应下一个消杀池进入灌流状态的请求,具体包括:
预定义标准灌流值;
当灌流管道对内镜的各腔室进行灌流之后,检测当前灌流液的余量,根据所述标准灌流值计算出所述余量的推荐清消量,用以帮助工作人员进行内镜清消数量的估算;
根据进入灌流状态的消杀池的使用数量制定所述下限值,判断所述推荐清消量是否小于所述下限值:
若所述推荐清消量不小于所述下限值,则继续进行当前各消杀池内的正常灌流;
若所述推荐清消量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发出缺流警示,提醒工作人员灌流液余量不足,并自动进入加液状态;
所述加液状态具体包括:
S11:不再响应下一个消杀池进入灌流状态的请求,继续执行当前处于灌流状态中的消杀池的灌流操作;
S12:开启母液管道,开启稀释管道,将所述母液管道中的母液与所述稀释管道中的稀释液按照比例输送至混合仓内至半仓状态,混合均匀,形成所述灌流液;
S13:将所述灌流液输送至灌流液罐内,检测所述灌流液罐内的灌流液的余量,并计算推荐清消量,判断所述推荐清消量是否大于所述余量的上限值;
S14:若所述推荐清消量小于所述上限值,则返回步骤S12;若所述推荐清消量大于所述上限值,则执行步骤S15;
S15:关闭所述母液管道、所述稀释管道,重新响应下一个消杀池进入灌流状态的请求;
所述上限值根据消杀池的总数量制定,所述缺流警示包括指示灯闪烁、语音播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434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