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风冷-PCM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系统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204158.0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35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刘之涛;庄伟超;苏宏业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M10/635 | 分类号: | H01M10/635;H01M10/613;H01M10/625;H01M10/6563;H01M10/659;B60L58/26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林超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风冷 pcm 电动汽车 电池组 控制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风冷‑PCM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系统和方法。本发明系统的温度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采集模块、散热模块、加热模块和通风口开关模块相连,温度采集模块固定安装于电池组模块表面,通风口开关模块固定安装在电池组模块两端,散热模块安装在通风口开关模块一侧,相变材料模块固定安装在电池组模块中,加热模块固定安装在相变材料模块中。方法中通过选择加热模式、散热模式和稳定模式三种模式,实现电动汽车电池组温度的控制。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散热和加温效果好的特点,能够将电动汽车电池组平均温度控制在电池的最佳温度范围内,并降低电池组最大温差,同时电池组的总重量较轻,为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和续航能力提供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的电池控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风冷-PCM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具有节能环保、能源利用率高、噪音小等优点,必将成为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但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在高温情况下,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产生的热量无法及时排出到外界,使得电池温度越来越高引发电池起火,影响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同时,高温还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转的容量损失。在低温情况下,电池的容量大幅降低严重影响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因此,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系统对于提升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保障电动汽车安全运行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目前市场上针对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主要采用空气冷却和PCM冷却。空气冷却利用温度较低的冷却空气掠过电池表面带走热量,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其缺点为空气导热性不高,冷却效率低,同时会导致电池之间的温差较大,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中的电池性能衰退严重,容易出现过充过放现象,从而影响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PCM冷却利用PCM在相变过程中能够吸收大量热量,同时自身温度几乎不变的特点来对电池进行热控制,具有吸热量大、温度均匀性好等优点,其缺点为电池组总重量过大,影响电动汽车整体续航能力。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和安全性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风冷-相变材料(Phase Change Material,PCM)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方法和系统,能够将电池组的平均温度控制在电池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之内,同时减轻电池组总重量,保障电动汽车的安全运行,同时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能力。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一种基于风冷-PCM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系统
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系统包括电池组模块、温度采集模块、温度控制模块、散热模块、加热模块、通风口开关模块和相变材料模块;温度控制模块分别与温度采集模块、散热模块、加热模块和通风口开关模块相连,温度采集模块固定安装于电池组模块表面,通风口开关模块固定安装在电池组模块的两端,散热模块安装在通风口开关模块的一侧,相变材料模块固定安装在电池组模块中,加热模块固定安装在相变材料模块中。
多个所述电池组模块固定安装在电池包外壳中,电池组模块主要由多排等间隔布置的电池组构成,每排电池组主要由多个电池等间隔布置组成,多个电池的两侧外表面分别与两块铝板固定连接,使得两块铝板将每排电池组中的多个电池固定排列成一排;相变材料模块包括相变材料,每排电池组中相邻的两个电池之间均填充有相变材料,相变材料与相邻的两个电池接触,每个相变材料中间均安装有加热模块。
所述相变材料模块中的相变材料主要由石蜡、铜、石墨和碳纤维中的一种或者几种构成。
所述温度采集模块主要由多个温度传感器组成,每个电池表面均设置有一个温度传感器。
二、一种基于风冷-PCM的电动汽车电池组热控制方法
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2041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