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及所采用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95082.X | 申请日: | 202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99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发明(设计)人: | 厉建东;陈李杰;赵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34 | 分类号: | B60H1/34 |
代理公司: | 宁波中致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322 | 代理人: | 张圆 |
地址: | 315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空调 风口 叶片 运动 方法 采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及所采用的装置,包括壳体、导风机构和驱动电机,所述导风机构包括主叶片和次叶片组,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主叶片以及所述次叶片组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主叶片在壳体内进行间歇转动,下极限位置时,所述主叶片与壳体下壁相抵,上极限位置时,所述主叶片与壳体上壁相抵,所述主叶片在进行间歇转动时,所述主叶片在下极限位置和上极限位置的转动过程中,依次经过若干个经停位置,以进行上下导风,并在每一经停位置停留一定时间;所述驱动电机同时驱动所述次叶片组至少摆动一次周期,使得出风口至少完成一次的左右导风。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吹风范围广,吹风效果良好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及采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汽车内饰美观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汽车空调出风口作为汽车内饰的功能件和外观件,其功能设计越巧妙、外观设计越美观,则越能体现汽车技术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的趋势。 传统的手动式、外显式汽车空调出风口越来越难满足电动化、智能化、共享化汽车的内饰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汽车内饰,尤其是汽车空调出风口制造公司,提出了电动式、隐藏式、狭长式等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前沿概念。
现有的隐藏式汽车空调出风口,大多是在出风区域采用双通道设计、在双通道进风区域匹配导风片,通过双通道的内壁结构、导风片的上下导风来实现上下吹风。而汽车空调出风口还具有左右导风的功能需求,设计者往往将能实现左右导风的两个次叶片组分别装配在每一个通道上,或将一个次叶片组装配在双通道的空气进口处。由于左右导风往往还需要执行机构的配合设计,因此,上述双通道、导风片和双次叶片组或单次叶片组的搭配设计,使汽车空调出风口的结构尤其复杂,总体表现在零件数量多、所需空间大、传动链长且复杂等方面。隐藏式电动出风口主要分为手动控制、半自动控制和全自动控制三种,手动控制实现方式与传统手动式出风口相同,主要通过拨钮控制主叶片上下转动、次叶片左右转动,来实现各个角度的吹风。半自动控制则是通过单电机来实现主叶片的上下驱动,或次叶片的左右驱动,从而使上下、左右其中一个方向的吹风自动化。全自动则是通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电机分别来驱动主叶片、次叶片以及风门等执行机构,再配合一定的控制方式,实现各个角度的自动吹风。大多数的全自动的吹风方案至少匹配两个电机,在增加制造成本、安装空间的同时,也对电机的耐久和控制方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提供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及采用的装置,具有结构紧凑,吹风范围广,吹风效果良好的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空调出风口的叶片运动方法,包括壳体、导风机构和驱动电机,所述导风机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主叶片和次叶片组,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主叶片以及所述次叶片组传动连接,所述驱动电机驱动所述主叶片在壳体内进行间歇转动,下极限位置时,所述主叶片与壳体下壁相抵,使得出风口吹向至上极限;上极限位置时,所述主叶片与壳体上壁相抵,使得出风口吹向至下极限;所述主叶片在进行间歇转动时,下极限位置和上极限位置之间具有多个经停位置,所述主叶片在下极限位置和上极限位置的转动过程中,依次经过多个经停位置,以进行上下导风;所述驱动电机同时驱动所述次叶片组在壳体进行连续转动,并且主叶片在上极限位置、经停位置、下极限位置时,所述次叶片组至少完成一次摆动周期,使得出风口至少完成一次的左右导风,出风区域能够覆盖整个左右导风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均胜群英汽车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508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