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93489.9 | 申请日: | 2021-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933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夏佃秀;易斌;刘志恒;高林玉;韩青;王红岩;李元宏;殷子强;王守仁;王东跃;韩正鹏;裴英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大学;潍坊倍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8/0228 | 分类号: | H01M8/0228;H01M8/0206;H01M8/025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刘潇 |
地址: | 250022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质子 交换 燃料电池 金属 极板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先涂层、再焊接、最后液压成形的方法制备金属双极板,能够保证涂层厚度均匀,保证双极板各处耐腐蚀性和接触电阻的一致性;本发明焊接两层金属板时在两侧各留一处未焊区,液压成形时,将未焊区作为注液孔向两层金属板之间注入高压液体,在液压力的作用下,上层金属板与上模板的型腔壁贴合,下层金属板与下模板的型腔壁贴合,从而使阴、阳极双板同时成形。采用本发明的方法进行液压成形,不会对涂层造成损坏,形成的流道精度高,产品合格率高,且本发明首次实现了阴、阳极双板的同时成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金属双极板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装置,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效率高、产物只有水,且没有噪声污染,从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燃料电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发电技术。
燃料电池主要由膜电极和双极板构成,其中双极板的主要作用包括:(a)分离和分配阳极的燃料气体以及阴极的氧气/空气;(b)收集电流并将电流从一个电池的阳极传导到下一个电池的阴极;(c)从电池中除去反应产物和热量;(d)为整个燃料电池堆提供机械支持。目前,本领域的双极板可以分为三类:石墨双极板、金属双极板和复合材料双极板。金属双极板与石墨双极板、复合材料双极板相比,具有导电性好、散热性好、强度高、容易轻量化、易于批量加工、制造成本低等优点,并且可以减小电堆的体积,提高电堆的体积功率密度。因此,金属双极板是目前燃料电池双极板发展的主流趋势。
但是,由于金属的活泼性导致金属双极板的耐蚀性能较差,表面溶解的金属离子扩散至催化层会造成催化剂中毒,影响催化效率;金属表面形成的钝化膜会增加与扩散层的接触电阻,造成燃料电池的输出功率不足,无法保证燃料电池的长久稳定运行。基于以上情况,研究人员提出了通过涂覆涂层对金属双极板进行防护的方法。
目前,制备金属双极板的方式主要是先将双极板成形,然后通过沉积法将涂层沉积到双极板上,但是双极板的流道较为细窄(流道的宽高尺寸约在0.3~1mm之间),使得双极板表面呈现凹凸不平的结构,涂层涂覆困难,目前的涂层技术难以保证双极板表面、流道底部和流道侧壁涂层厚度的一致性。涂层厚度的不均匀会影响电堆的后续工作,若厚度太薄,金属双极板达不到耐腐蚀性要求,在工作过程中仍然会出现腐蚀的情况;若厚度过大则会导致接触电阻增大,降低电堆的功率。
专利CN 110534765 A公布了一种冲压成形制备金属双极板的方法,其中采用两次冲压成形的方式制备单层板,然后再将两个单层板焊接。该专利中将冲压成形分为预冲压成形和完全冲压成形两个步骤,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成形过程中出现的翘曲变形等现象。但是,金属薄板具有弹性,在冲压过程容易出现成形工件向原始方向回弹的现象,导致工件达不到预想的结构,成形精度不高,产品合格率低(50~60%左右);此外,对于设置有涂层的金属板来说,涂层的脆性较大,而冲压成形的冲头为刚体,在冲压力度较大的情况下,很容易将涂层压溃,大大削弱涂层对金属板的保护作用,即使在冲压力度较小的情况下,冲压过程也会使涂层发生延展变形,出现涂层厚度不均匀、与金属板结合力不足的情况。因此,专利CN 110534765 A中的方法并不适合对设置有涂层的金属板进行成形。
专利CN 101504984 A公开了一种利用软模成形制备金属双极板的方法,其中在一个模板上连接橡胶软模,另一个模板上连接钢模,成形时采用橡胶软模推动金属薄板贴合钢模。这种方法虽然可以避免金属薄板的翘曲和回弹现象,但是由于金属薄板与橡胶软模直接接触,在成形过程中金属薄板会与橡胶软模发生相对滑动,两者之间的摩擦力会对橡胶软模造成损伤,从而影响流道的成形精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大学;潍坊倍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济南大学;潍坊倍力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934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