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鉴别甘蓝枯萎病致病菌生理小种类型的PCR引物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89560.6 | 申请日: | 2021-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0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吕红豪;刘星;赵存保;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张扬勇;王勇;季家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6;C12Q1/04;C12N15/11;C12R1/77 |
代理公司: | 北京百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930 | 代理人: | 邹晓艳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鉴别 甘蓝 枯萎病 致病菌 生理 种类 pcr 引物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鉴别甘蓝枯萎病致病菌生理小种类型的PCR引物及其应用,涉及分子检测技术。用于甘蓝枯萎病致病菌株生理小种鉴别的PCR引物为Foc12‑F/Foc12‑R,其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利用本发明提供的引物或试剂盒鉴别甘蓝枯萎病致病菌的生理小种类型,与基于鉴别寄主材料的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吻合率达100%。将本发明的PCR引物或检测方法用于甘蓝枯萎病病原菌的检测和鉴定具有操作简便易行、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实用性强、可以实现快速鉴定等优点,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鉴定甘蓝枯萎病致病菌生理小种类型的PCR引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甘蓝(Brassica oleraceaL.)类蔬菜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中的一二年生蔬菜的统称,在中国及世界各地广泛栽培。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是甘蓝种中顶芽能形成叶球的一个变种,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较强的适应性。
甘蓝枯萎病近年来在北京、河北、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北方甘蓝产区迅速蔓延,危害严重地区甚至造成绝产,严重威胁着我国甘蓝产业的健康发展。甘蓝枯萎病是一种典型的土传真菌性病害,植株下部叶片出现沿叶脉分布的网状黄化症状是甘蓝枯萎病发病初期的典型病症,随着病情发展,病症逐渐向上部叶片拓展,直至全部叶片变黄萎蔫,最终导致整个植株枯萎死亡。
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onglutinans,Foc)是甘蓝枯萎病的致病菌,研究表明Foc有2个生理小种能够感染甘蓝,其中1号小种是世界范围内的主流小种。Foc能够利用植物病残体和根际有机质在土壤中存活10年以上,而连续种植芸薹属作物的土壤因Foc不断积累导致病害逐年加重。轮作和化学药剂防治等传统手段均不能有效控制甘蓝枯萎病的危害,培育和应用抗性品种是防治甘蓝枯萎病的最根本途径,而明确各地区致病菌的致病性和小种分化是开展抗病育种及品种推广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常规的病原菌鉴定手段是通过人工接种鉴定的方式,基于Foc对甘蓝鉴别寄主材料如‘Badger Inbred 16’、‘Wisconsin Golden Acre’和‘GoldenAcre 84’的致病性差异实现对Foc两个生理小种race1和race2的区分。但人工接种鉴定的方式从材料培养到病情调查不仅程序复杂、费时费工,并且对环境条件要求高,不利于Foc菌株的快速鉴定。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用于鉴别甘蓝枯萎病致病菌生理小种类型的PCR引物、试剂盒及检测方法,其特异性强,稳定性好,能够快速、有效、灵活地对任一地区分离到的甘蓝枯萎病致病菌株进行小种鉴定。
本发明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如下:
用于鉴别甘蓝枯萎病致病菌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f.sp.conglutinans)生理小种的PCR引物,所述引物的核苷酸序列为:
上游引物Foc12-F:5'-ATGAACTTGATGGGGTTACCGAT-3',
下游引物Foc12-R:5'-TTGTATTGCTGTTTGGGTGTACC-3';
所述PCR引物扩增尖孢镰刀菌粘团专化型两个生理小种基因组,1号生理小种的特征条带大小为225bp,2号生理小种的特征条带大小为174bp。
一种用于鉴别甘蓝枯萎病致病菌生理小种类型的试剂盒,包括上述的PCR引物。
所述试剂盒还包括用于进行PCR扩增和/或PCR扩增产物电泳所需的试剂。
上述PCR引物或者试剂盒在如下(1)-(6)中任一方面的应用:
(1)鉴别或辅助鉴别待测菌株是否为甘蓝枯萎病致病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95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