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导热构件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87296.2 | 申请日: | 2021-0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2950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4 |
| 发明(设计)人: | 萩原悠治;多田清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8D15/04 | 分类号: | F28D15/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褚瑶杨;庞东成 |
| 地址: | 日本京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 构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导热构件,其具备容纳工作介质、和传输所述工作介质的多孔质的吸液芯结构体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具有0.02mm以上0.1mm以下的厚度,并且具有51%以上80%以下的空隙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包含:
具有1μm以上的粒径的复数个微米铜颗粒;和
位于所述复数个微米铜颗粒的周围的铜体,
所述铜体包含以小于1μm的距离连结相邻的所述微米铜颗粒彼此的第1铜颗粒连结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支撑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第1金属板,
所述铜体进一步包含第2铜颗粒连结部,
所述第2铜颗粒连结部以小于1μm的距离连结所述复数个微米铜颗粒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金属板。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金属板为铜。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导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
位于与所述第1金属板相向的位置并覆盖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第2金属板;和
将所述第1金属板与所述第2金属板接合的接合部,
所述接合部在垂直于所述第1金属板与所述第2金属板的相向方向的方向上夹持所述吸液芯结构体而设置。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芯结构体具有61%以上80%以下的空隙率。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微米铜颗粒的粒径分布具有复数个不同粒径的峰。
8.一种导热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
涂布工序,将包含金属颗粒和挥发性的树脂的金属糊料以0.02mm以上0.1mm以下的厚度涂布到第1金属板上;
金属糊料加热工序,将所述金属糊料与所述第1金属板一起配置于加热炉中进行加热,由此在所述第1金属板上形成多孔质的吸液芯结构体;和
密封工序,将所述第1金属板上的所述吸液芯结构体与工作介质一起进行密封,
在所述金属糊料加热工序中,通过所述加热炉中的加热使所述金属糊料中包含的所述树脂挥发,同时将所述金属颗粒的一部分烧结,由此形成具有51%以上80%以下的空隙率的所述吸液芯结构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导热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糊料包含具有1μm以上的粒径的复数个微米铜颗粒和具有小于1μm的粒径的复数个亚微米铜颗粒作为所述金属颗粒,
在所述金属糊料加热工序中,通过所述加热炉中的加热将所述亚微米铜颗粒烧结,由此形成包含以小于1μm的距离连结相邻的所述微米铜颗粒彼此的第1铜颗粒连结部的所述吸液芯结构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热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糊料加热工序中,将所述亚微米铜颗粒烧结,由此形成还包含以小于1μm的距离连结所述复数个微米铜颗粒的一部分和所述第1金属板的第2铜颗粒连结部的所述吸液芯结构体。
11.如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金属糊料加热工序中,以400℃以上600℃以下的温度加热所述金属糊料。
12.如权利要求8~11中任一项所述的导热构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工序具有:
配置工序,与所述第1金属板相向地配置覆盖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第2金属板;和
接合工序,将所述第1金属板与所述第2金属板接合,
在所述接合工序中,在垂直于所述第1金属板与所述第2金属板的相向方向的方向上,在夹持所述吸液芯结构体的位置处,将所述第1金属板与所述第2金属板接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日本电产株式会社;超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8729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