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厚规格管线钢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168076.5 | 申请日: | 2021-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46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 发明(设计)人: | 初仁生;李少坡;李战军;刘金刚;郝宁;王东柱;谢翠红;李广双;马长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钢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44;C22C38/48;C22C38/50;C21C7/00;C21C7/10;C21D8/02;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沛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王瑞琳 |
| 地址: | 10004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规格 管线 及其 制备 方法 | ||
1.一种厚规格管线钢,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钢由如下质量分数的化学成分组成:
C:0.04~0.07%,Si:0.15~0.30%,Mn:1.65~1.85%,P≤0.01%,S≤0.0020%,Alt:0.03~0.05%,Nb:0.07~0.09%,Ti:0.010~0.020%,Ni:0.25~0.35%,Cr:0.2~0.35%,RE:0.005~0.020%,Mo:0.15~0.3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其中RE为稀土元素,所述管线钢母材在-20℃的冲击韧性为358-384J,熔合线在-10℃下的冲击韧性为305-348J,粗晶区在-10℃下的冲击韧性为318-342J,所述管线钢的制备工艺中,在VD精炼结束前5-10min时加入稀土合金,使所述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005~0.020%;所述稀土合金中,O的质量分数<0.015%,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80%,转炉炼钢过程中控制炉渣中FeO和MnO质量分数总和为0.5-2%,所述炉渣的碱度为3.5-6.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其特征在于,所述RE为如下至少一种:La、Ce、Y。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钢的厚度为25-6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线钢为如下任意一种:X80、X90。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钢水冶炼和连铸,获得板坯;所述板坯由如下质量分数的化学成分组成:C:0.04~0.07%,Si:0.15~0.30%,Mn:1.65~1.85%,P≤0.01%,S≤0.0020%,Alt:0.03~0.05%,Nb:0.07~0.09%,Ti:0.010~0.020%,Ni:0.25~0.35%,Cr:0.2~0.35%,RE:0.005~0.020%,Mo:0.15~0.3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其中RE为稀土元素;
对所述钢坯进行轧制和冷却,获得管线钢;所述轧制包括粗轧和精轧,所述粗轧开始温度为1080~1160℃,所述粗轧结束温度为980~1050℃;所述精轧开始温度为840~870℃,所述精轧结束温度为780~8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为两阶段式冷却,第一阶段冷却中,开冷温度为740~760℃,终冷温度为530~540℃;第二阶段冷却中,开冷温度为520~530℃,终冷温度为280~320℃。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阶段冷却的冷却速率为25~30℃/s;所述第二阶段冷却的冷却速率为15~20℃/s。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炼包括VD精炼,所述VD精炼结束前5-10min时加入稀土合金,使所述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0.005~0.020%;所述稀土合金中,O的质量分数<0.015%,稀土元素的质量分数>80%;所述VD精炼过程中,钢液在真空度≤67Pa的条件下循环≥5min的时间,破空后软吹≥10min的时间,所述软吹的流量为1~2NL/min/吨钢。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冶炼还包括转炉炼钢,所述转炉炼钢过程中控制炉渣中FeO和MnO质量分数总和为0.5-2%,所述炉渣的碱度为3.5-6.0。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厚规格管线钢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过程中,采用保护浇铸,使浇铸前后钢液中O质量分数的变化<0.000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680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半导体结构和形成集成电路结构的方法
- 下一篇:磁环电感共模绕线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