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微硅粉为Si源制备石墨基Si@C负极材料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159087.7 | 申请日: | 2021-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686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07 |
| 发明(设计)人: | 盛婉婷;郭玉忠;李昆儒;李朕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583;H01M4/62;H01M10/0525 |
| 代理公司: | 昆明同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214 | 代理人: | 王远同 |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微硅粉 si 制备 石墨 负极 材料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以微硅粉为Si源制备石墨基Si@C负极材料的方法,所述方法为:将微硅粉进行预处理,然后与镁粉进行球磨混合、还原反应,再经酸洗、离心干燥,即得多孔晶体Si颗粒;将所制备的多孔晶体Si在配置好的PH为8.5的Tris缓冲溶液中与多巴胺均匀混合,使聚多巴胺沉积在Si颗粒的表面,对Si进行包覆,制备出Si@C核壳结构的复合体材料。该复合体材料拥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具有较高的比容量、长循环寿命及高的容量保持率,稳定的循环寿命;碳层与其包裹的Si粒子的孔道结构,也为锂离子的脱、嵌缩短了扩散距离与时间;包覆的碳层增强了Si的导电性;Si@C核壳结构也避免了电解液与Si直接接触,形成不稳定的SEI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以微硅粉为Si源制备石墨基Si@C负极材料的方法,属于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由于锂离子电池的高储能密度与长循环寿命,已被广泛应用在电动汽车、储能设备以及各种便携电子产品上。然而锂离子电池负极中普遍使用的石墨材料理论比容量低,只有372mAh∙g-1,倍率性能较差,已经不能满足现今对于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因此探索和发展高比容量的电极就成为现今亟待解决的问题。Si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高比容量负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可以达到4200mAh∙g-1是石墨理论比容量的近10倍。但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Si会产生高达370%的体膨胀,造成Si颗粒的碎裂,活性物质的导电网络失联等严重问题,使容量大幅度衰减;SEI膜不断被破坏,消耗电解液中的Li+,极大影响其电化学性能。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效的解决办法有将Si纳米化,如:Si纳米线,管,球以及薄膜等。但制备工艺复杂,成本高且对环境有害,不能被商业化;另一解决办法是在Si的外部包覆上一层半径大于Si颗粒的碳层,给予Si足够的膨胀空间,但这样一来就造成Si的堆积密度不高,理论比容量也未见大幅度的提升。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以微硅粉为Si源制备石墨基Si@C负极材料的方法。利用工业废料微硅粉对其进行提纯、镁热还原及HCl酸洗后制备出亚微米球状多孔晶体Si粒子,再以多巴胺为碳前驱体在制备出的Si颗粒表面进行碳包覆,制备出Si@C复合体,该种复合体材料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此工艺不仅原料低廉可大量获得且制备方法简单、耗能少、对环境友好以及可商业化生产;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发明目的:
一种以微硅粉为Si源制备石墨基Si@C负极材料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微硅粉的预处理:将微硅粉进行焙烧后,分散于酸蚀溶液中,水浴加热至60-90℃,搅拌1-5小时后抽滤、水洗、干燥得预处理样品;
(2)球磨混料及镁热还原HCl酸蚀:按硅粉与镁粉质量比为1:(0.8-1)的比例将预处理微硅粉与镁粉通过球磨混合,经自然干燥后置于密封的石墨坩埚内,转移到Ar气氛的管式炉中,进行镁热还原反应,所得产物经1-2mol/L的HCl酸洗、去离子水离心、干燥后即为多孔晶硅;
(3)碳包覆:按Si与多巴胺(DA)的质量比为1:2的比例将所得多孔晶体Si粒子与多巴胺先后倒进Tris缓冲溶液中进行搅拌混合,当溶液由咖啡色变为墨色后,去离子水离心、干燥,将样品在Ar气氛的管式炉中碳化,随炉冷却至室温,所得样品即为Si@C核壳结构复合体;多巴胺的加入质量为4-6g/L
(4)将所制Si@C复合体与石墨、粘接剂均匀混合成浆料,涂布、辊压后裁片,组装成电池。
优选的,本发明步骤(1)中焙烧条件是在马弗炉中以2-3℃/min,升温至600-700℃,保温4-10h;酸蚀液选用HCl溶液,浓度为2-5mol/L。
步骤(2)中镁粉的粒径为5-150μm。
优选的,本发明步骤(2)中所述球磨参数是:转速100-300rmp,球料质量比为(5-10):1,介质正戊烷,球磨时间24-48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90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心定位装置、触发装置以及电动卷笔刀
- 下一篇:一种电动卷笔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