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超轻高阻隔核生化防护材料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58953.0 | 申请日: | 2021-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5976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吴嵩彬;杨西红;尉隽;段瑞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咸阳际华新三零印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2 | 分类号: | B32B27/32;B32B27/34;B32B27/08;B32B7/12;B32B27/02;B32B27/12;B32B27/30;B32B37/10;C08J5/18;C08L27/16;C08K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超轻高 阻隔 生化 防护 材料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超轻高阻隔核生化防护材料及其加工方法,包括第一阻隔层,第一阻隔层的表面上粘粘有承力层,承力层的表面上粘粘有第二阻隔层,第二阻隔层的表面上粘粘有功能层,第一阻隔层和第二阻隔层的结构相同,第一阻隔层包括高阻隔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以高密度聚乙烯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纱、喷水织造加工,通过提高纱线支数和强度、优化织物紧度、改进织造工艺等手段在提高织物强力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从而开发出轻质高强织物作为承力层,以高阻隔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芯层,夹在两层尼龙膜之间,进一步提高阻隔性并使膜的厚度减少,外层辅以乙烯聚合物制成阻隔层,进而大大的使防护材料的重量减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化防护材料及其加工方法,特别涉及一种超轻高阻隔核生化防护材料及其加工方法,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核生化防护材料是用于对核武器、生物武器、化学武器袭击时保护人畜免受毒剂与生物战剂的伤害以及放射性物质沽染用的防护材料。
现有的核生化防护材料为了保证足够的防护功能需要在内部设置多层阻隔材料,进而会导致防护材料本身的重量较重,如果使用这种防护材料制作大型帐篷式核生化柔性掩蔽体时,会由于材料本身的重量导致帐篷本身存在较重,一般的支撑结构无法保证帐篷的稳定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超轻高阻隔核生化防护材料,有效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核生化防护材料为了保证足够的防护功能需要在内部设置多层阻隔材料,进而会导致防护材料本身的重量较重,如果使用这种防护材料制作大型帐篷式核生化柔性掩蔽体时,会由于材料本身的重量导致帐篷本身存在较重,一般的支撑结构无法保证帐篷的稳定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超轻高阻隔核生化防护材料,包括第一阻隔层,所述第一阻隔层的表面上粘粘有承力层,所述承力层的表面上粘粘有第二阻隔层,所述第二阻隔层的表面上粘粘有功能层。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阻隔层和第二阻隔层的结构相同,所述第一阻隔层包括高阻隔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所述高阻隔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夹在两层尼龙膜之间,两个所述尼龙膜的另一面均贴合有乙烯聚合物。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承力层以高密度聚乙烯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纱。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功能层采用纳米白炭黑掺杂改性聚偏二氟乙烯膜制成。
一种超轻高阻隔核生化防护材料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采用多层共挤出技术进行加工将高阻隔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夹在两层尼龙膜之间,然后在两层尼龙膜的外侧贴合一层乙烯聚合物膜,进而制成阻隔层;
第二步、采用高密度聚乙烯纤维为原料通过整经、上浆和并轴工艺第一步、将高密度聚乙烯纤维制造成线;
第三步、然后对高密度聚乙烯纤维制成的线进行纺纱,通过喷水织造机将线交错制成网格状的承力层;
第四步、将纳米白炭黑掺杂在改性聚偏二氟乙烯膜的表面上制造成外层功能层。
第五步、用干法层压复合工艺和挤出流延工艺将第一阻隔层、承力层、第二阻隔层和功能层依次压合成型。
本发明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以高密度聚乙烯纤维为原料进行纺纱、喷水织造加工,通过提高纱线支数和强度、优化织物紧度、改进织造工艺等手段在提高织物强力的同时,实现轻量化,从而开发出轻质高强织物作为承力层,以高阻隔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芯层,夹在两层尼龙膜之间,进一步提高阻隔性并使膜的厚度减少,外层辅以乙烯聚合物制成阻隔层,进而大大的使防护材料的重量减小。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咸阳际华新三零印染有限公司,未经咸阳际华新三零印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895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