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速度反馈的水下作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53090.8 | 申请日: | 2021-02-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4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宋强;许可;张浩;焦慧锋;王瑞;姚晨佼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F16J15/06 | 分类号: | F16J15/06;F16J15/24;F15B15/08;F15B15/20;H02K11/225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082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速度 反馈 水下 机构 | ||
1.一种带速度反馈的水下作动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渡轴(1),所述过渡轴(1)的中部通过组合密封圈(3)安装有端盖(2)和支撑罩(5),所述端盖(2)通过紧固件固定在支撑罩(5)的一端,所述支撑罩(5)采用中空结构,所述支撑罩(5)还通过轴承(14)与过渡轴(1)连接,并在支撑罩(5)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安装内压盖(6),所述轴承(14)的内圈通过圆螺母(11)和止动垫圈(12)锁紧;所述过渡轴(1)的一端连接输出轴(4),另一端连接水下装备;
所述输出轴(4)的外圆周面通过轴承装置安装有马达(9),所述输出轴(4)上还安装有旋转变压器(8),所述旋转变压器(8)通过卡簧(7)与马达(9)固定,同时马达(9)通过第一O型圈(10)与支撑罩(5)密封连接;所述支撑罩(5)上还安装有水密接插件(13),所述旋转变压器(8)通过水密接插件(13)与外界传递信号;所述过渡轴(1)的一端设置有内花键(101),所述内花键(101)与输出轴(4)配合,所述过渡轴(1)的另一端设置有外花键(102),所述外花键(102)与水下装备连接;所述过渡轴(1)采用不锈钢材质;所述组合密封圈(3)的结构为:包括导向环(301)、齿形组合圈(302)、隔环(303)和防尘圈(304),所述导向环(301)套在过渡轴(1)的外部,所述导向环(301)的外圈与支撑罩(5)间隙配合,导向环(301)的内圈与过渡轴(1)间隙配合,
齿形组合圈(302)包括第二O型圈(3021)和齿形圈(3022),齿形组合圈(302)成背对背的布置方式,齿形组合圈(302)中间位置通过隔环(303)隔开,
防尘圈(304)包括第三O型圈(3041)和方形圈(3042),
防尘圈(304)与端盖(2)配合;导向环(301)采用聚四氟乙烯材料;旋转变压器(8)的结构为:包括外壳(801)、定子(802)、转子(803)和槽道(804),外壳(801)通过卡簧(7)固定在马达(9)上,转子(803)通过过盈配合装配在输出轴(4)上,外壳(801)内部安装有定子(802),所述外壳(801)上开有槽道(804),所述槽道(804)与马达(9)的泄油腔连通;旋转变压器(8)的转子(803)与输出轴(4)一起转动;所述支撑罩(5)采用不锈钢材质,两端带有法兰面;
过渡轴(1)、端盖(2)、组合密封圈(3)、输出轴(4)、支撑罩(5)、内压盖(6)、圆螺母(11)、止动垫圈(12)和轴承(14)以模块化整体方式通过螺栓安装到马达(9)上,马达(9)的输出轴(4)通过花键与过渡轴(1)连接,实现扭矩的传递;
第一O型圈(10)实现支撑罩(5)和马达(9)之间的静密封,组合密封圈(3)实现过渡轴(1)和支撑罩(5)之间的双向动密封,将外界海水与内部液压油隔绝;导向环(301)保证过渡轴(1)和支撑罩(5)之间的同轴度,防止过渡轴(1)旋转时出现偏差导致组合密封圈(3)出现泄漏,防尘圈(304)实现外界杂质的隔离,防止进入液压油内部污染液压油;
支撑罩(5)内部的中空结构通过旋转变压器(8)的上的槽道(804)与马达(9)的泄油腔连通,液压油充满在支撑罩(5)的整个中空内部,泄油腔引入的液压油通过补偿器实现压力补偿,故支撑罩(5)内部的液压油与外界海水压力相等,支撑罩(5)无需进行耐压设计,减轻了整体的重量;旋转变压器(8)的转子(803)跟随输出轴(4)转动,可将输出轴(4)的转速通过水密接插件(13)实现外部的信息交流,进行速度反馈;
当过渡轴(1)承受沿着向马达(9)方向的轴向力时,将轴向力通过轴承(14)的内圈传递到外圈,然后通过外圈传递到支撑罩(5)上;当过渡轴(1)承受远离马达(9)方向的轴向力时,将轴向力通过圆螺母(11)传递到轴承(14)的内圈,然后通过外圈传递到支撑罩(5)上,实现输出轴(4)承受双向轴向力,避免输出轴(4)承受轴向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未经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5309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