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的隔离管箍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42879.3 | 申请日: | 2021-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973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4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平;宋小磊;张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2G3/00 | 分类号: | F22G3/00;F22B37/10;F28F9/013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龙超峰 |
地址: | 553017 ***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燃煤 锅炉 过热器 流体 冷却管 之间 隔离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的隔离管箍,包括若干个过热管箍和至少一个冷却管箍,过热管箍和冷却管箍按照随机的次序依次首尾相连组成非封闭的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并且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中相应的过热管箍数量、冷却管箍数量、过热管箍排列次序、冷却管箍排列次序均一致,同时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中过热管箍中心轴线与冷却管箍中心轴线互不平行。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燃煤锅炉过热器管、流体冷却管分别限定在适当的空间位置上并且相互分离,能够避免因管道颤抖或受热膨胀造成的管道之间相互碰擦磨损,保证了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减少了维修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发电厂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的隔离管箍。
背景技术
在发电企业中,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往往是并列布置,在发电机组运行时,由于分隔屏过热器管颤动或受热膨胀,使分隔屏过热器管之间或者分隔屏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容易相互碰擦,造成管外壁磨损,影响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正常的输送作用,继而对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产生很大的影响,此外,由于燃煤锅炉过热器管或流体冷却管管外壁受损,不得不进行相应的更换或维修,增加了维修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有时还会使发电机组停运,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的隔离管箍。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煤锅炉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的隔离管箍,包括若干个过热管箍和至少一个冷却管箍,所述过热管箍和冷却管箍按照随机的次序依次首尾相连组成非封闭的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并且所述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中相应的过热管箍数量、冷却管箍数量、过热管箍排列次序、冷却管箍排列次序均一致,同时所述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中所述过热管箍中心轴线与所述冷却管箍中心轴线互不平行,当将所述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彼此相对対置且对接在一起时,燃煤锅炉过热器管套装于所述过热管箍内,流体冷却管套装于过热管箍内。
所述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中所述过热管箍的数量为4个。
所述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中所述冷却管箍的数量为1个。
所述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中所述过热管箍中心轴线与所述冷却管箍中心轴线相互垂直。
所述过热管箍或冷却管箍整体为半圆环柱体形状。
所述过热管箍或冷却管箍壁厚不小于7mm。
所述过热管箍或冷却管箍的材质为含有Cr元素的合金钢材,其额定耐热温度大于1500℃。
所述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是采用销子彼此相对対置且对接在一起的,销子布置于任意相邻两个过热管箍之间、任意相邻两个冷却管箍之间或者相邻的两个过热管箍与冷却管箍之间。
当将所述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彼此相对対置且对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对接配合面之间的间隙大于0.05mm。
所述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中相应的相邻两个过热管箍、相邻两个冷却管箍或者相邻的过热管箍与冷却管箍之间是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第一抱箍与第二抱箍彼此相对対置且将燃煤锅炉过热器管、流体冷却管分别独立地抱夹紧,从而使燃煤锅炉过热器管、流体冷却管分别限定在适当的空间位置上并且相互分离,当分隔屏过热器管颤动或受热膨胀,使分隔屏过热器管之间或者分隔屏过热器管与流体冷却管之间不会发生相互碰擦,并避免了管外壁磨损,既保证了发电机组的正常运行,也减少了维修工作量,为提升发电企业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的主视图;
图2是本发明第一抱箍或第二抱箍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未经大唐贵州发耳发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4287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