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车身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33959.2 | 申请日: | 2021-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15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邱亚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23C26/02 | 分类号: | C23C26/02;C22C32/00;C22C19/03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柏尚春 |
地址: | 2100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车身 钢板 表面 耐磨 复合 涂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钢板打磨、抛光,分别置于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5~15min,取出,在室温条件下自然晾干;合金粉末按以下质量百分比进行配料:钛8~12%,铁15~20%,钴2~4%,锰0.1~0.5%,硅0.1~0.3%,余量为镍,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合金粉末总质量20~30%的碳化钨,放入充有氩气、温度为1200~1600℃的真空炉中熔炼2~5h,搅拌均匀,保温1~2h,得到混合熔液;将上述混合熔液涂覆在钢板表面,控制涂层的厚度为1~3mm,自然冷却,采用去离子水洗涤,于100~120℃的干燥箱中干燥20~30min,保温5~10min,得到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采用本方法制得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与钢板基体结合良好,具有较好的耐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涂层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磨损是材料失效的原因之一。据相关数据统计,设备损坏和材料失效中有超过70%部分是由于磨损所致,每年全世界由于磨损所导致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达到了数千亿元。因此高强度、高致密度、耐腐蚀、耐磨损等综合性能良好的结构部件成为了迫切需要。
向基体材料中添加硬质微粒是提高材料强硬度和耐磨性的重要方法,添加作为增强相的硬质颗粒的工艺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如通过化学渗碳在碳钢表层形成更多的碳化物颗粒,通过热处理调整钢中碳化物的分布、形态或结构,通过激光熔覆在基体表面形成强化层等等。
现有技术中,通过人工加入增强相颗粒简单方便,便于调控增强相的含量,增强相一般不受基体材料成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制约,增强相的尺寸和形态通常受其制备工艺的影响,便于人为干涉和调控,增强相的分布一般受强化区域制备工艺和方法的制约,是人们常用的一种强化方法,如激光熔覆一般都通过该途径向熔覆层中添加增强相。但该途径添加的增强相,在其制备、包装、运输、储存、以及制备强化层的过程极易被污染,或形成与基体材料难以牢固结合的表面层,在工作过程中导致增强相和基体界面成为裂纹源,特别是摩擦磨损工作过程中,增强相常常从基体上脱落造成磨粒磨损,反而加剧了工件的失效。
为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背景技术的不足,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车身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
技术方案:本发明所公开的汽车车身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钢板打磨、抛光,分别置于去离子水和无水乙醇中超声清洗5~15min,取出,在室温条件下自然晾干;
S2、合金粉末按以下质量百分比进行配料:钛8~12%,铁15~20%,钴2~4%,锰0.1~0.5%,硅0.1~0.3%,余量为镍,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合金粉末总质量20~30%的碳化钨,放入充有氩气、温度为1200~1600℃的真空炉中熔炼2~5h,搅拌均匀,保温1~2h,得到混合熔液;
S3、将上述混合熔液涂覆在钢板表面,控制涂层的厚度为1~3mm,自然冷却,采用去离子水洗涤,于100~120℃的干燥箱中干燥20~30min,保温5~10min,得到钢板表面耐磨复合涂层。
进一步的,S1中钢板超声清洗后再置于酸液中酸蚀20~40s,最后用去离子水超声洗净。
其中,所述酸液为氢氟酸、硝酸、去离子水的混合液,其体积比为1:1:15。
进一步的,S2中合金粉末按以下质量百分比进行配料:钛10%,铁18%,钴3%,锰0.3%,硅0.2%,余量为镍,其中,碳化钨的添加量为合金粉末质量的25%。
其中,碳化钨为纳米碳化钨,粒径为200~400nm。
进一步的,S2中熔炼过程的升温速率为20~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39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