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抗生素化合物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评价方法及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32226.7 | 申请日: | 2021-01-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931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金敏;魏子林;李君文;陈天姣;李海北;师丹阳;陈郑珊;杨栋;尹静;周树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10 | 分类号: | C12Q1/10;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丰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781 | 代理人: | 董超 |
地址: | 30005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生素 化合物 诱导 细菌 产生 耐药性 评价 方法 应用 | ||
1.一种非抗生素化合物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性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将某浓度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与菌株编号为ATCC 700926的大肠杆菌共同培养后得到培养物;
如果所述培养物对氯霉素产生氯霉素抗性突变子,则判定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在所述浓度下可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性;
如果所述培养物对氯霉素不产生氯霉素抗性突变子,则判定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在所述浓度下不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不同浓度的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与所述大肠杆菌共同培养后得到培养物;
如果某特定浓度的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培养后得到培养物对氯霉素产生氯霉素抗性突变子,则判定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可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性,同时所述特定浓度为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性的风险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评价的过程在具有多个孔的孔板上进行,优选96孔板或384孔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的浓度范围为0.01~200mg/L。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包括首次培养和二次培养两个步骤:
所述首次培养为将所述大肠杆菌与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在36~37℃培养18~30小时,优选37℃培养24小时;
所述二次培养为吸取首次培养的培养物,然后依次加培养基和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在36~37℃培养18~30小时,优选37℃培养24小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首次培养中,所述大肠杆菌的浓度为105~106CFU/mL,体积为10~20μL,优选15μL,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的体积为10~20μL,优选15μL;
进一步优选,每个浓度重复3个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培养中,吸取首次培养的培养物10~20μL、优选15μL,加入LB培养基100~150μL、优选120μL和所述待测非抗生素化合物10~20μL、优选15μL;
进一步优选,每个浓度重复3个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培养物连续传代观察4~6天后,取培养物涂于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上,37℃继续培养24小时后,观察是否产生氯霉素抗性突变子;
所述培养物体积为50~200μL,优选为100μL。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有氯霉素的培养基为含有8~32mg/L、优选16mg/L氯霉素的远藤培养基、TSYA培养基或LB培养基。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评价方法在评价环境污染物、药物是否诱导细菌产生抗生素多重耐药性中的应用,
优选的,所述环境污染物包括水污染物、食品污染物、空气污染物和土壤污染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未经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环境医学与作业医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3222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