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透水结构体系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9300.X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152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13 |
发明(设计)人: | 苏龙辉;蔡景润;李书华;张金龙;卢荣兴;卢泓尧;叶建飞;邱金环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磊鑫(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E03F5/14;E03F5/02;E03F5/10;E03F3/02;E03F3/06;E03F9/00;E01C11/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6 福建省厦门市湖***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透水 结构 体系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透水结构体系施工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开挖基坑;整平并夯实基坑基底,而后铺设砂垫层;在砂垫层上表面铺设透水土工布,而后在基坑的两侧铺设防水土工膜;放置钢带波纹管,而后在钢带波纹管的管口位置砖砌检查井;安装渗透管,而后在渗透管管口位置砖砌沉沙井,而后在渗透管内安装清淤设备,而后将与道路雨水井连通的排水管,与检查井连通的溢流管,安装于沉沙井的侧壁并与沉沙井的内腔相连通;向基坑内回填级配碎石至标高而后压实;将透水混凝土摊铺于级配碎石的上表面至标高处。本申请具有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市政工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透水结构体系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就近排出、快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相关技术中的海绵城市用透水混凝土取代沥青路面,以改善沥青路面雨天使用的安全性,同时降低路面积水的风险。但透过透水混凝土的雨水,经埋设于路面以下的排水管直接排出,雨水资源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
为了提高雨水资源的利用率,本申请提供一种透水结构体系施工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透水结构体系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透水结构体系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按照基坑开挖平面图开挖探沟,以探沟为基础开挖沟槽;
步骤S2,整平并夯实基坑基底,而后铺设砂垫层;
步骤S3,在砂垫层上表面铺设透水土工布,而后在基坑的两侧铺设防水土工膜,以引导雨水流向透水土工布将雨水过滤;
步骤S4,根据设计图纸或对已施工的现场进行测量定位,确定钢带波纹管的放置位置,而后在钢带波纹管的管口位置砖砌检查井,以将雨水储存于钢带波纹管内;
步骤S5,将碎石填充至位于检查井周侧的基坑内,而后在碎石层的上表面安装渗透管,在基坑内位于渗透管的管口处砖砌与渗透管连通的沉沙井;而后在渗透管内安装用于对渗透管内进行除泥清淤的清淤设备;该清淤设备至少具备对渗透管清洗的功能、对渗透管内的淤泥冲刷的功能、以及将渗透管内的淤泥清理至沉沙井内的功能;而后将与道路雨水井连通的排水管,与检查井连通的溢流管,安装于沉沙井的侧壁并与沉沙井的内腔相连通;
步骤S6,向基坑内回填级配碎石至标高而后压实;
步骤S7,将透水混凝土摊铺于级配碎石的上表面至标高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雨季来临时,部分雨水透过透水混凝土流至碎石层进行吸纳、蓄渗、缓释,剩余部分雨水流至雨水井内通过排水管进入沉沙井内静置沉淀。由于沉沙井与渗透管、排水管、溢流管相连通,沉沙井内的部分雨水经过渗透管渗透进碎石层,部分通过溢流管进入连通钢带波纹管的检查井内,进而进入钢带波纹管中存储。一方面钢带波纹管的管腔作为蓄水空间,用于存储碎石层内不能及时渗透的雨水,雨后存储的雨水可回用或缓慢下渗,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另一方面清淤设备的设置,在透水混凝土干燥凝结后,对渗透管的内壁进行冲洗、清淤、除砂等作业,改善施工过程中渗透管周侧的渗透孔堵塞的问题,提高该透水结构体系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步骤S4中在确定钢带波纹管的放置位置后,在位于钢带波纹管的管口位置处,使用钻井机钻至地下富含连砂石等蓄水性材料地质的区域,而后撤离钻井机向钻好的排空井内插入排空管至标高处,并向排空井内填充碎石,再在排空管的周侧砖砌检查井。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方面渗透至碎石层内的雨水,经过透水土工布流向排空井内,排入地下水,释放积存于碎石层内的雨水;另一方面当检查井内的雨水饱和后,通过排空管将检查井内的雨水引流至地下水,起到涵养地下水、排空碎石层内体积水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磊鑫(集团)有限公司,未经福建磊鑫(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93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