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富集纯化环肽Xylastriamide A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5003.8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65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任志洋;袁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K7/06 | 分类号: | C07K7/06;C07K1/22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 |
地址: | 62101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条纹 炭角菌中 富集 纯化 环肽 xylastriamide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富集纯化环肽Xylastriamide A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制备纵条纹炭角菌上样液;对D101树脂进行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D101树脂装柱,加入上样液动力学吸附;树脂对纵条纹炭角菌中环肽Xylastriamide A的动力学解吸附。采用本发明,经D101树脂纯化后的环肽Xylastriamide A成分纯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富集、纯化效果明显,操作简便,分离步骤少、有机溶剂用量少、时间短,富集纯化的环肽Xylastriamide A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和杀线虫活性,适用于相关药物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机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涉及一种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富集纯化环肽Xylastriamide A的方法,本发明富集纯化的环肽Xylastriamide A具有显著的抗肿瘤和杀线虫活性,适于作为中药活性成分用于药物中。
背景技术
纵条纹炭角菌(Xylaria striata Pat.1887)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炭角菌科(Xylariaceae)炭角菌属(Xylaria Hill ex Schrank)真菌,生长范围主要在腐朽树皮和活树根上。炭角菌属真菌具有很大的研究、药用、食用价值,如黑柄炭角菌(俗称乌灵参)具有除湿、镇静安神、造血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功效,其养生效果极佳。纵条纹炭角菌作为一种被申请人发现的真菌,已经对该菌安全性及改善睡眠方面进行研究,并优化了该菌的子实体培养条件、检测了该菌的生物活性,发现其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现有技术中,雷传文2017年公开了“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该文中公开了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分离得到的一种新的式(Ⅰ)所示的环肽Xylastriamide A,作为一种新的环肽类物质,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对秀丽隐杆线虫也有着一定的抗虫活性等。
现有技术中,环肽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一般是采用传统的分离方法,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色谱技术进行纯化,从而获得单体物质,该法分离步骤多,效率低,会耗费大量的溶剂和时间,固相吸附严重,得率低。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简称HPLC)来简单的判断化合物的纯度,将现有提取得到的纵条纹炭角菌上样液,用HPLC多次检测后,发现Xylastriamide A的峰面积占比平均为4.13%,即Xylastriamide A的纯度平均为4.13%。
本发明所述的环肽Xylastriamide A为白色针状细晶(该化合物可以在甲醇溶液内结晶),分子式为C45H64N6O9,其化学结构式如下式(Ⅰ)所示:
目前,尚未见纵条纹炭角菌中环肽Xylastriamide A在大孔吸附树脂上的吸附-解吸方法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富集纯化环肽Xylastriamide A的方法。本发明通过对D101大孔树脂吸附动力学进行分析研究,获到一种成熟的工艺步骤和工艺参数,从而提供一种分离步骤少、有机溶剂用量少、时间短、得率较高的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富集纯化环肽Xylastriamide A的方法。
本发明的内容是:一种从纵条纹炭角菌中富集纯化环肽Xylastriamide A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下列步骤:
a、制备纵条纹炭角菌上样液:
取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粉碎后过40目筛;按1g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加20mL体积百分比浓度为60~95%乙醇水溶液的比例,将纵条纹炭角菌子实体与体积百分比浓度为60~95%乙醇水溶液混合并在60~85℃温度下浸泡2h,过滤,固体物再经该浸泡过程处理1~4次,合并滤液;滤液经旋转蒸发浓缩至浸膏后,再将浸膏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制备成浓度为0.0010~0.0070g/mL的溶液,即为制得的纵条纹炭角菌上样液,备用;
b、树脂对纵条纹炭角菌中环肽Xylastriamide A的动力学吸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科技大学,未经西南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5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精度电流传感器磁芯热处理方法
- 下一篇:一种测量光栅线新型线同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