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及其制备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2110124734.0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80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翁星星;贡晶晶;陈朝晖;盛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厚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7/02 | 分类号: | B32B7/02;B32B27/12;B32B27/32;B32B7/12;B32B3/24;C08J7/14;C08J9/40;D06M11/74;C08F220/10;C08F230/02;C09J133/10;D06M101/04;C08L23/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76 | 代理人: | 李帅 |
地址: | 2132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抗静电 防尘 聚乙烯 多层 面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及其制备工艺。所述聚乙烯多层面料包括基础面料、聚乙烯膜,以及设置在基础面料与聚乙烯膜之间的粘结剂;所述基础面料的原材料包括还原氧化石墨烯/香蕉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酰胺纤维;所述聚乙烯膜为亲水性多孔聚乙烯膜;所述粘结剂为多功能共聚物。有益效果:利用甲基丙烯酸酯与2‑甲基‑2‑丙烯酸‑2‑羟乙基酯磷酸酯的自由基聚合制备多功能共聚物;利用三层结构之间形成连续的静电电荷传输和耗散路径或网络,有效抗静电,降低面料对空气中悬浮物的吸引,达到防尘效果;利用亲水性的多孔聚乙烯膜、含有磷酸基团的粘结剂、以及含有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基础面料,三者协同产生阻燃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料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由于不同领域对面料功能需求的各异性使得多层面料成为了新型多功能化面料的主流。其一般将多层材料使用粘胶剂粘结成整体,通过在每层之间填充功能材料,或者将每层材料进行后整理,然后赋予多层面料多功能特性。其中,普通面料由于静电电荷的累积极易吸附空气中悬浮的灰尘;且静电电荷的累积容易产生火花,造成事故;因此,抗静电性是面料所需功能之一。但是,常见的抗静电面料大多使用抗静电剂后整理得到的,而抗静电剂一般会在多次洗涤之后逐渐脱落,直至面料丧失抗静电效果。此外,面料的易燃性也是限制面料在特殊领域应用的阻碍,而常见的阻燃剂也会因为结合力不足,存在多次洗涤之后阻燃性降低的问题,因此,制备具有永久阻燃的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及其制备工艺,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所述聚乙烯多层面料包括基础面料、聚乙烯膜,以及设置在基础面料与聚乙烯膜之间的粘结剂;所述基础面料的原材料包括还原氧化石墨烯/香蕉纤维、聚丙烯纤维、聚酰胺纤维;所述聚乙烯膜为亲水性多孔聚乙烯膜;所述粘结剂为多功能共聚物。
较为优化地,所述基础面料的原材料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计,还原氧化石墨烯/香蕉纤维15~22份、聚丙烯纤维50~60份、聚酰胺纤维38~40份。
较为优化地,所述亲水性多孔聚乙烯膜是采用过硫酸钠改性多孔聚乙烯膜制备的。
较为优化地,所述多孔聚乙烯膜的厚度为22~28g/m2。
较为优化地,所述多功能共聚物的原材料包括以下组分:按重量计,甲基丙烯酸酯58~62份、偶氮二异庚腈12~15份、2-甲基-2-丙烯酸-2-羟乙基酯磷酸酯32~38份。
较为优化地,一种抗静电防尘聚乙烯多层面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基础面料的制备:(1)还原氧化石墨烯/香蕉纤维的制备:将香蕉茎杆置于浓度为1mL/L的硫酸中,浴比为1:20,设置温度为50℃处理时间40~60分钟;洗涤干燥后转移至碱浴溶液中,浴比为1:20,放置于微波反应器中,设置加热温度为100℃,在一定微波功率下反应2~3小时;洗涤干燥后再经过酸洗、打击纤维、抖松,得到还原氧化石墨烯/香蕉纤维,备用;(2)将还原氧化石墨烯/香蕉纤维与聚丙烯纤维、聚酰胺纤维高速混合,经过纺纱织造、漂染得到基础面料,备用;
S2:亲水性多孔聚乙烯膜的制备:将多孔聚乙烯薄膜浸渍在浓度为2.5~5%的过硫酸铵溶液中,设置加热温度为75~80℃浸渍1.5~2小时;超声洗涤,过滤干燥,得到亲水性多孔聚乙烯膜,备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厚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厚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47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