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业废盐深度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120489.6 | 申请日: | 2021-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78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程兴龙;孙军;李博;房豪杰;刘宇;菅宗恩;王隽哲;陆钧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D3/14 | 分类号: | C01D3/14;C01D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琪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1117 | 代理人: | 张珉;夏永兴 |
地址: | 20004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业 深度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盐深度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热解除杂:处理后废盐中的TOC含量100~300mg/kg、TN含量为30~75mg/kg;步骤二,物化除杂:先将热解除杂后的废盐进行液相溶解得到盐水,盐水的浓度为300~310g/L,盐水的温度为40~60℃,然后对盐水进行化学药剂除杂,接着对盐水进行固液分离并去除大部分的不溶物;步骤三,深度氧化:先对物化除杂后的盐水依次进行电化学氧化、空气吹脱、超声氧化,然后对盐水进行残留药剂清除,处理后的盐水的TOC浓度小于10ppm、TN浓度小于3ppm;步骤四,吸附和纳滤:先对深度氧化后的盐水进行活性炭吸附,吸附后的盐水浓度稀释至100~200g/L,然后对稀释后的盐水进行纳滤除杂;步骤五,蒸发制盐:对吸附和纳滤后的盐水进行蒸发结晶得到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业废盐处理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满足氯碱行业离子膜工艺进料要求的工业废盐深度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石化、农药和医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伴随产生大量的氯化钠工业废盐。我国工业废盐产量巨大,且工业废盐因含有有害物质已被列入危险废物。工业废盐中,有机物含量约为10~20%,普遍超标元素包括PO43-、F-、NH3-N、S2-、Ca2+、Mg2+等。随着环保政策对危险废物的监管不断趋紧,以及盐的可溶性会造成渗滤液等问题,导致废盐的填埋处置成本较高。
目前,两碱行业是氯化钠原盐使用量最大的行业,其中氯碱行业是通过电解精制盐水的方法来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等基础化工原料。氯碱行业的主流生产工艺为离子膜法。《GB/T 30297-2013氯碱工业用全氟离子交换膜应用规范》中提出了氯碱离子膜电解进槽盐水质量指标,包括进槽盐水中的氯化钠含量要求以及钙镁离子总量、锶、钡、铝、铁、镍、硫酸钠、氯酸钠、总有机碳(TOC)的含量上限值要求,进料要求高。另外,盐水中若含有氨氮杂质,在电解槽阳极液pH值为2~4的条件下,氨氮会反应生成三氯化氮,因此氯碱生产中需要将进槽盐水中总铵(TN)含量降至3ppm以下。
但是,传统的氯碱行业主要以矿井盐和海盐为原料,所采用的盐水除杂工艺主要用于去除其中残留的钙镁、余氯等杂质以获得精制盐水,但该盐水除杂工艺不适用于以工业废盐为原料的氯碱行业,原因在于:一、氯化钠工业废盐中有机物含量相对较高,即使通过前期热法裂解有机物也很难将TOC含量降至100mg/kg以下,无法满足离子膜电解进槽盐水质量指标;二、氯化钠工业废盐中除了需要考虑钙镁外,还需要针对磷、氨氮、氟、铝等元素进行专项除杂,否则这些无机杂质也会对离子膜结构造成破坏,影响到电解系统运行;三、氯碱行业对进槽盐水中TOC和TN的含量要求极高,需要对氯化钠工业废盐中的TOC和TN进行深度处理。
因此,亟需一种针对氯化钠工业废盐的处理方法,使得大量工业废盐经深度处理后能进入氯碱行业以实现资源化利用,满足资源化处置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工业废盐深度处理方法,通过热解除杂、物化除杂、深度氧化、吸附和纳滤、蒸发制盐五个步骤对工业废盐进行深度处理后,能满足氯碱行业离子膜工艺的进料要求。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工业废盐深度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热解除杂:在400~800℃的温度条件下对废盐进行热解处理,处理后废盐中的TOC含量100~300mg/kg、TN含量为30~75mg/kg;
步骤二,物化除杂:先将热解除杂后的废盐进行液相溶解得到盐水,盐水的浓度为300~310g/L,盐水的温度为40~60℃,然后对盐水进行化学药剂除杂,化学药剂除杂依次包括调节盐水pH值和向盐水中添加过量试剂,接着对盐水进行固液分离并去除大部分的不溶物;
步骤三,深度氧化:先对物化除杂后的盐水依次进行电化学氧化、空气吹脱、超声氧化,然后对盐水进行残留药剂清除,处理后的盐水的TOC浓度小于10ppm、TN浓度小于3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市机电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204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