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分子量银耳多糖的提取及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104393.0 | 申请日: | 2021-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42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刘磊;张俊停;康传利;李庆;屈爱存;李焕成;杜帅;刘蔷;张美霞;廉少杰;李庆攀;汤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 |
| 代理公司: | 济宁汇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54 | 代理人: | 朱培 |
| 地址: | 27310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子量 银耳 多糖 提取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分子量银耳多糖的提取及制备方法,属于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破壁工序和除蛋白工序;除蛋白工序之后还包括提取工序、分离工序、浓缩工序和纯化工序;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几丁质酶进行破壁处理,去除细胞壁的同时能够有效地保留具有生物活性的完整细胞膜即原生质体,将含有银耳多糖和缠绕在银耳多糖上的糖蛋白均隔离在原生质体内,鞣酸或三氯乙酸能够顺利通过细胞膜,作用缠绕在银耳多糖上的糖蛋白,将糖蛋白变性后与银耳多糖脱离;而分离后的银耳多糖水溶性的特性能够顺利通过细胞膜到细胞膜外,达到了将糖蛋白变性后与银耳多糖分离的目的,保证了银耳多糖高收率和低蛋白杂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高分子量银耳多糖的提取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银耳(Tremellafucifor,nis Berk),又名雪耳、白木耳、菊花耳,主要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维生素和多种氨基酸等,可供药用和滋补食品用。银耳主产于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福建、浙江等省,近年来子实体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银耳多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现代研究证实银耳多糖主要是以α-(1—3)-D甘露糖为主链的杂多糖,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免疫调节、抗肿瘤、抗氧化衰老、降血糖血脂、抗凝血血栓、抗溃疡、促进蛋白质合成、抗病毒、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及改善记忆力等。
银耳多糖(Tremella polysaccharides)是从银耳子实体深层发酵孢子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种以α-(1—3)-D甘露糖为主链杂多糖。根据其多糖含量,主要由酸性杂多糖、中性杂多糖、胞壁多糖和胞外多糖四类多糖组成。
近30年来,随着植物提取技术的研究发展,银耳多糖的提取已有一定进展,多糖活性组分研究也逐步深入,传统的方法主要有水提取法、酸碱提取法、酶解提取法。
但是,目前银耳多糖的制备工艺研究还不甚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用水提取法得到银耳多糖的方法,虽然操作简单,但是在提取过程中一些非糖物质被提出,如由于银耳多糖外具有糖蛋白,糖蛋白在后续粗多糖的分离纯化会比较困难。用酸碱提取法得到的银耳多糖中虽然含有水法无法提到的多糖,但是用酸碱提取时,银耳多糖容易发生分解,分子量会明显降低;会破坏银耳多糖的结构,影响银耳多糖的进一步研究。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分子量银耳多糖的提取及制备方法,能够有效的解决酸碱提取时,银耳多糖容易发生分解和结构破坏的问题
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在提取过程中一些非糖物质被提出,如银耳多糖外具有糖蛋白,糖蛋白在后续粗多糖的分离纯化会比较困难。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为:高分子量银耳多糖的提取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破壁工序和除蛋白工序;
所述破壁工序指将银耳粉末加入水中,然后加入几丁质酶进行破壁处理,获得具有银耳菌体原生质体的处理液;
所述除蛋白工序指将鞣酸或三氯乙酸加入处理液中,得到含有银耳多糖的悬浊混合液。
所述破壁工序反应温度为38-40℃,所述鞣酸或三氯乙酸的添加量为处理液质量的0.2-0.3‰
所述含有银耳多糖的悬浊混合液为银耳多糖溶液和包裹有糖蛋白的银耳菌体原生质体的混合物。
除蛋白工序之后还包括提取工序、分离工序、浓缩工序和纯化工序;
所述提取工序将含有银耳多糖的悬浊混合液温度提升到55-60℃,将银耳多糖从破壁处理的细胞中提取出来;
所述分离工序指将混合液用0.22μm的过滤纸板过滤,去除含有糖蛋白的银耳菌体原生质体,获得银耳多糖滤液;
所述浓缩工序包括将银耳多糖滤液加入到浓缩设备进行浓缩,浓缩到开始变粘稠为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未经焦点生物医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1043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