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磷铁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95242.3 | 申请日: | 2021-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46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1 |
发明(设计)人: | 何美容;许晓红;白云;黄镇;钟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1/16 | 分类号: | G01N31/16;G01N21/79;G01N21/82;G01N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济纬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429 | 代理人: | 赵海波 |
地址: | 2144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磷铁中磷 含量 测定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磷铁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步骤包括A、熔融磷铁:磷铁试样于镍坩埚中,加入过氧化钠,加热熔融,用水从镍坩埚中全部洗出;B、二次氧化:向溶液中加氧化剂,并加热溶液至沸腾后离火,冷却后定容于200mL的容量瓶中;C、干过滤,取100mL滤液于烧杯中,滴加甲基红指示剂,滴加酸直至溶液呈红色,加柠檬酸、镁盐–铵盐溶液,加水至约200mL,加热溶液至40℃~50℃,加氨水至溶液呈黄色,充分搅拌后,继续加氨水静置过夜,以形成磷酸铵镁;D、将静置后的溶液用定量滤纸过滤,并用氨水溶液洗涤滤纸上的沉淀物,并滴加硝酸铵‑氨水;E、滤纸及沉淀磷酸铵镁于恒量的铂坩埚中低温灰化滤纸,高温灼烧焦磷酸镁至恒量;F、计算样品的磷含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基试样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
背景技术
磷对于大多数钢而言是有害杂质,但它又可作为重要的合金添加剂和脱氧剂。如某些钢种添加磷,可以提高钢的强度,耐蚀性和可加工性,但是增加了钢的脆性。铸铁中加磷可使铁水流动性改善,从而改善铸件性能和表面质量;灰口铸铁中含0.5%的磷,可提高其抗拉强度。耐磨铸铁中含有0.15%左右的磷,可显著地提高其耐磨性能,因此磷含量的准确测定对于指导生产和其他科学研究极为重要。
目前磷铁中磷含量测定主要有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压片-X射线荧光光谱法、酸碱滴定法等方法。前两种方法只能测低含量的磷,X射线荧光光谱法准确度不高,无法获得精确的磷含量。磷铁试样分解难度大,检测结果往往偏低,这是制约准确测定磷铁中磷含量的原因。
研究一种操作方便、准确快速的低成本检测方法成为磷铁中磷含量测定的发展需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磷铁中磷含量检测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一种操作性强、检测准确度高的检测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磷铁中磷含量的测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熔融磷铁:称取质量为m的磷铁试样于镍坩埚中,加入过氧化钠,加热熔融磷铁并且磷氧化成+5价,然后用水将物料从镍坩埚中全部洗出;
B、二次氧化:向上述溶液中加氧化剂,确保磷氧化完全,加热溶液至沸腾后离火,冷却后定容,定容于200mL的容量瓶中;
C、反应生成磷酸铵镁:干过滤,取100mL滤液于烧杯中,滴加甲基红指示剂,滴加酸直至溶液呈红色即将溶液的pH值调至酸性,加柠檬酸、镁盐–铵盐溶液,加水至约200mL,加热溶液至40℃~50℃,加氨水至溶液呈黄色并过量即将溶液的pH值调至碱性,充分搅拌后,继续加氨水静置过夜,以形成磷酸铵镁;
D、分离磷酸铵镁:将静置后的溶液用定量滤纸过滤,并用氨水溶液洗涤滤纸上的沉淀物,向滤纸上滴加硝酸铵-氨水;
E、灼烧形成焦磷酸镁:滤纸及沉淀磷酸铵镁于恒量为m1铂坩埚中低温灰化滤纸,高温灼烧焦磷酸镁至恒量为m2;
F、通过公式计算出样品中磷的含量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步骤C中,所述酸为质量分数45%~55%的盐酸;柠檬酸的质量分数20%~30%,添加量为5mL;镁盐–铵盐溶液为氯化镁-氯化铵溶液,其制备方法:称取50g氯化镁、100g氯化铵溶于水,稀释至1000mL,静置过夜后过滤,滤液中加入4mL盐酸(ρ1.19g/mL);氯化镁-氯化铵溶液的添加量为20mL。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方案之一:步骤C中,滤液中加2~3滴甲基红指示剂(0.1%),加入45%~55%的盐酸至溶液呈红色;滴加氨水使溶液呈黄色并过量5滴~10滴,搅拌持续10min~20min,继续再加5mL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未经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9524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除甲醛功能的板材加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用户上车迎宾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