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藜麦小分子杂多糖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84800.6 | 申请日: | 2021-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96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 发明(设计)人: | 何钢;孙雁霞;张彩梅;颜军;刘坤平;刘嵬;梁立;邬晓勇;杜小丹;胡建平;孙晓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B37/00 | 分类号: | C08B37/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时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0 | 代理人: | 汪林 |
| 地址: | 610106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藜麦小 分子 杂多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藜麦小分子杂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并粉碎藜麦原料,乙醇回流提取,制备蒸出料;S2两次α‑淀粉酶处理,得到保温液;S3制备上清处理液;S4两倍体积的无水乙醇洗涤,制备精制藜麦非淀粉多糖;S5采用“超声波‑双氧水‑Vc‑超滤”的在线循环降解,得到多糖降解液;S6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解吸后超滤膜超滤,得藜麦小分子杂多糖150g;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先将藜麦粉碎后再经过PBS缓冲液浸润,再经过两次α‑淀粉酶处理、前序处理、无水乙醇处理后,经过在线循环降解方法处理,最后经过阴离子交换树脂处理以及超滤膜处理,得到纯度较高和相对分子质量较均一的藜麦小分子杂多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医药领域,具体是一种藜麦小分子杂多糖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藜麦具有抗旱、耐盐碱、耐贫瘠等生理特性,藜麦被称为完美营养食品,其籽粒的营养价值丰富,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脂肪、可溶性膳食纤维和多糖,同时还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以及黄酮、多酚等具生物活性的功能成分。藜麦碳水化合物占60%左右,其中淀粉约占40-50%,非淀粉可溶性多糖和其他膳食纤维占总碳水化合物的20%左右,由阿拉伯糖、木糖、半乳糖、鼠李糖、葡萄糖等组成的杂多糖,果胶多糖和木聚糖,分子量在20~500KDa。
藜麦籽粒淀粉含量高,不适合肥胖、糖尿病人以及代谢缓慢的老年人食用。尽管藜麦非 淀粉多糖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抗氧化、降血脂、血糖,提高免疫等活性,但由于其含 量相比与淀粉含量较低,相对分子质量和淀粉相当,难以获得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一的非淀 粉多糖产品,限制了藜麦的精深加工和深度应用开发。小分子杂多糖是由不同的单糖聚合而 成的低分子量多糖;它具有低黏度、溶解性好、易消化吸收等特点,近年来,小分子杂多糖 在改善、修复肠道微生物功能,抗氧化、降血脂、血糖,提高免疫等方面有大量报道,具有 重要研究和开发价值。
小分子杂多糖可以通过多糖的降解制备。目前的制备方法主要有酸降解法、氧化降解法、 物理(超声波、微波)降解法和酶降解法,而其中,单纯的酸降解法和氧化降解方法反应剧 烈,降解程度难以控制,物理降解方法能耗大,降解程度难以控制以及单次降解样品量小。 酶法降解成本高,反应条件苛刻,引入蛋白质杂质。氧化降解和物理降解法联合,并串联超 滤装置,可以获得质量均一的小分子杂多糖,成本低廉,可以规模化制备。
从藜麦籽粒中直接制备高纯度、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一的小分子杂多糖的方法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藜麦小分子杂多糖的制备方法,以至 少达到高纯度以及相对分子质量均一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一种藜麦小分子杂多糖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并粉碎藜麦原料,筛分,筛分后原料用体积百分比为75~85%的乙醇回流提取, 提取后过滤并收集滤渣,蒸出乙醇后,收集蒸出料;
S2针对得到的蒸出料,先采用PBS缓冲溶液浸润后,其中PBS缓冲液的体积与藜麦原 料粉的质量之比为(5~10)ml:1g,升温到50~60℃并加入α-淀粉酶保温1~3h,随后煮沸 提取1~3h,过滤提取液,过滤后的液体降温至保温的温度50~60℃后,再次加入α-淀粉酶 50~60℃保温1~3h,得到保温液;其中,所述的α-淀粉酶的加入量为每100g藜麦原料粉加入 活性单位为2500~15000U的酶制剂;
S3将得到的保温液经过8000×g高速离心10min,得到的保温上清液经过前序处理后,得 到处理液,随后将处理液再次经过8000×g高速离心10min,得到上清处理液;
S4将得到的上清处理液中加入其两倍体积的无水乙醇,过夜沉淀,随后8000×g高速离 心10min,得到沉淀物,用无水乙醇反复洗涤沉淀物后,挥发沉淀物中的残余乙醇,得到精 制藜麦非淀粉多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大学,未经成都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480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