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有效
| 申请号: | 202110083891.1 | 申请日: | 2021-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839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 发明(设计)人: | 王云龙;朱大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6C25/08 | 分类号: | F16C25/08;F16C33/6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张燕平 |
| 地址: | 210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温 补偿 间隙 轴承 | ||
1.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包括轴承外圈(1)、轴承内圈(2)、轴承密封盖(3)、滚动体(4)和壳体(17),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内圈(2)位于轴承外圈(1)内部,所述滚动体(4)位于轴承内圈(2)的外侧两端的位置处,且每端均有两个滚动体(4),所述轴承外圈(1)与轴承内圈(2)通过滚动体(4)转动连接,所述轴承外圈(1)与轴承内圈(2)的两端且位于轴承外圈(1)与轴承内圈(2)之间的位置处插接有轴承密封盖(3);
所述轴承内圈(2)的内壁开设有四个固定槽,所述固定槽内分别固定有两个第一膨胀环(14)和两个第二膨胀环(15),且两个所述第一膨胀环(14)位于中间的两个固定槽内,两个所述第二膨胀环(15)位于两端的固定槽内;
所述轴承外圈(1)的内部开设有加热区(5),所述加热区(5)两端缠绕分别缠绕有第一加热丝(6)和第二加热丝(7),所述轴承外圈(1)的顶端固定有信号控制器(10),所述信号控制器(10)一端固定有第一连接线(8),所述第一连接线(8)远离信号控制器(10)的一端与第一加热丝(6)相连,所述信号控制器(10)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连接线(9),所述第二连接线(9)远离信号控制器(10)的一端与第二加热丝(7)相连,所述加热区(5)内部且位于第一加热丝(6)和第二加热丝(7)之间的位置处还固定有两个隔热环(13);
所述轴承外圈(1)的一侧上端固定有温度传感器(11),所述温度传感器(11)位于两个隔热环(13)之间的位置处,所述温度传感器(11)的信号输出端通过导线与信号控制器(10)电连,所述温度传感器(11)的检测端贯穿轴承外圈(1)延伸至轴承外圈(1)与轴承内圈(2)之间的位置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外圈(1)另一侧的上端固定有送油管(12),所述送油管(12)位于两个隔热环(13)之间的位置处,所述送油管(12)的输出口贯穿轴承外圈(1)并延伸至轴承外圈(1)与轴承内圈(2)之间的位置处,所述送油管(12)的输入端固定有导油管道(16),所述导油管道(16)远离送油管(12)的一端与壳体(17)相连,所述壳体(17)的一端固定有第一接口(28),所述壳体(17)的另一端固定有第二接口(29),所述导油管道(16)与第一接口(28)固定,所述壳体(17)通过第一接口(28)与导油管道(16)相连;
所述壳体(17)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挡板(18),所述壳体(17)的两侧均固定有支撑架(22),两个所述支撑架(22)的顶端且位于两个支撑架(22)之间的位置处转动连接有曲轴(21),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架(22)远离曲轴(21)的一侧固定有电动马达(23),所述电动马达(23)的输出端与曲轴(21)固定,所述挡板(18)的上端装配有连接杆(20),所述连接杆(20)的上端固定有连接环(27),所述连接环(27)与曲轴(2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7)的一侧还固定有送油控制器(24),所述送油控制器(24)内部安装有时间继电器和蓄电池,所述蓄电池与时间继电器电连,所述时间继电器的信号输出端与电动马达(23)电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18)的上端固定有第一连接块(25),所述连接杆(20)的下端固定有第二连接块(26),所述第一连接块(25)上表面开设有转动槽,所述第二连接块(26)位于转动槽内部,所述连接杆(20)与挡板(18)通过第一连接块(25)和第二连接块(26)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马达(23)与支撑架(22)通过螺钉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管道(16)为橡胶软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耐低温自补偿间隙轴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膨胀环(14)和第二膨胀环(15)的材质均为橡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8389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设备应力计及其使用方法
- 下一篇:发光二极管外延片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