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78675.8 | 申请日: | 2021-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78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刘汝斌;刘超;杨士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恒运兴达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2 | 分类号: | B29C45/12;B29C45/66;B29C45/46;B29C45/73;C08L63/00;C08K13/04;C08K7/06;C08K5/1515;C08K5/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25 | 代理人: | 田江飞 |
地址: | 222000 江苏省连云港市中国(江苏)自由贸易***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复合材料 成型 工艺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包括闭模装置,闭模装置的侧端位置固定连接有注料装置,闭模装置包括闭合组件和传导组件,传导组件设在闭模装置的内端底部,传导组件的中心上端位置与闭合组件相固定连接,闭合组件包括工作端、液压伸缩装置和支撑端,液压伸缩装置对称连接在闭合组件的内端底部两侧,液压伸缩装置的上端位置设有工作端,工作端的中心下端与支撑端相固定连接,工作端包括闭合连接模块和位移模块,位移模块设在工作端的内端顶部位置,闭合连接模块螺纹连接在位移模块的下端位置处。本发明为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通过闭模装置的设置,实现内端闭模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合材料闭模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中国专利号CN102581921B,本发明公开了气动浇注开闭模装置,其结构包括有多个相互作用的开闭模单元;开闭模单元包括有驱动气缸、固定架,以及设置于固定架外侧的模具;模具包括有外层模骨架和内层模板;模具的顶部设置有平移机构,平移机构包括有悬臂梁轨道、滑轮和滑轮座,悬臂梁轨道的一端固定于固定架,滑轮通过滑轮座固定于模具的顶部;滑轮与悬臂梁轨道滑动配合;驱动气缸的缸体固定于固定架,驱动气缸的活塞杆与内层模板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本发明采用驱动气缸、悬臂梁轨道和滑轮之间的相互配合,从而完成模具的自动闭模与开模,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操作、工作效率高的特点。
根据中国专利号CN206750822U,本实用新型涉及座椅生产制造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是一种座椅发泡的自动闭模装置,包括往复小车、链条轨道、小车轨道、驱动电机、电机保护架、下极限位缓冲、下部限位开关、驱动链条、上极限位缓冲、上部限位开关、安全翻板开关、安全轨道、从动链轮、主动链轮、安装底座、链条涨紧装置,本实用新型安装在座椅发泡生产线原料浇注区,不受产线速度的影响,可以在浇筑完成后,以较短的时间关闭模具,满足不同起泡时间的工艺需求,提高产品质量。
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可以帮助进行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作,通过内部的部件控制,实现闭模的工作,所谓闭模成型工艺就是在阴、阳模闭合的情况下成型复合材料构件的工艺方法,SMC、BMC模压、注射成型、RTM、VEC等等技术都属闭模成型工艺,由于环境法的制定和对产品要求的提高使敞模成型复合材料日益受到限制,促使了闭模成型技术的应用,近年来尤其促进了RTM技术的革新和发展,RTM是指低粘度树脂在闭合模具中流动、浸润增强材料并固化成形的一种工艺技术,属于复合材料的液体成形或结构液体成形技术范畴。其具体方法是在设计好的模具中,预先放入经合理设计、剪裁或经机械化预成形的增强材料,模具需有周边密封和紧固,并保证树脂流动顺畅;闭模后注入定量树脂,待树脂固化后即可脱模得到所期望产品,但是目前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存在不便于进行连续型作业的现象,不利于进行集中的生产作业,会造成一定的操作不便,同时还存在不便于进行内端一体成型的生产,不利于进行一体化的加工输出,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及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复合材料闭模成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S1、将经过破碎后的复合材料原料,倒入至容器中一边加热一边搅拌,直至得到混合浆液;
S2、控制阴模架与芯模移动实现闭模,接着将注料弯管与阴模架后端连通,通过入料弯管向芯模内部空腔注入混合浆液,通过混合浆液的流动性和外加振动,可使混合浆液充满整个空腔;
S3、对芯模逐步进行加热,直至混合浆液凝固;
S4、混合浆液凝固凝固后,再室温下冷却20-30min,再控制阴模架与芯模分开即可进行拆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恒运兴达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江苏恒运兴达新材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7867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