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处理量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64047.4 | 申请日: | 202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639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朱铧丞;杨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J37/32 | 分类号: | H01J37/32 |
代理公司: | 成都东恒知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304 | 代理人: | 罗江 |
地址: | 610064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微波 等离子体 反应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处理量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属于等离子体技术领域,包括上圆柱耦合腔、下圆柱耦合腔、波导和石英管;上圆柱耦合腔固定连通在下圆柱耦合腔的上端;波导固定连通在下圆柱耦合腔的侧壁;石英管竖向贯穿上圆柱耦合腔和下圆柱耦合腔;下圆柱耦合腔的下端固定有与石英管对应的入口接头,入口接头具有均与石英管相连通的点火装置入口和进气孔。在满足圆柱中心聚集等离子体的同时,纵向增加了上圆柱耦合腔体,加长了等离子体作用距离,增加了微波作用的体积,大大提高了可处理气量,提升了等离子体工作的气量与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微波能量利用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等离子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处理量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
背景技术
等离子体产生的原因一般认为是无规则的热运动,而温度和外加电磁场是造成这种无规则运动的两大主要因素。由温度变化而产生的等离子体类似于蜡烛中的火焰,电离度较低;由外加电磁场产生并维持的等离子体,结构多变,实用性强,是人造等离子体的主要组成部分。
当激发等离子体的外加电磁场频率达到微波波段时,这种等离子体被称为微波等离子体。相比于直流、交流和射频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无需电极,电子密度、电子温度和气体温度更高,从微波到等离子体的能量转换效率也较高。这些优势使得微波等离子体在日常生活、能源、化工和材料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微波等离子体的研究历史大致可以追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起初麻省理工科学家发现微波同轴结构能够产生等离子体,但是由于等离子体体积较小,内导体易腐蚀,使用寿命不长。此后很多高校实验室与公司对微波等离子体装置不断改进,向着腔体体积更大,强度更大,实验要求更低努力。但现有模型的腔体可作用的气体体积不大,可处理的气量不足,能量利用率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大处理量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以解决目前腔体的可处理气量较低的问题。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处理量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包括上圆柱耦合腔、下圆柱耦合腔、波导和石英管;上圆柱耦合腔固定连通在下圆柱耦合腔的上端;波导固定连通在下圆柱耦合腔的侧壁;石英管竖向贯穿上圆柱耦合腔和下圆柱耦合腔;下圆柱耦合腔的下端固定有与石英管对应的入口接头,入口接头具有均与石英管相连通的点火装置入口和进气孔。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上圆柱耦合腔、下圆柱耦合腔和石英管同轴设置。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进气孔为多个,并对称设置在点火装置入口的两侧。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点火装置入口与石英管同轴。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波导为矩形波导,波导的中心线与下圆柱耦合腔的中心线垂直。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波导的高度与下圆柱耦合腔的高度相同。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在所述下圆柱耦合腔的径向方向上,波导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下圆柱耦合腔的直径。
作为进一步可选方案,所述下圆柱耦合腔的下端具有与石英管适配的贯穿孔,入口接头上端具有伸入贯穿孔并抵接至石英管下端的凸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反应腔在满足圆柱中心聚集等离子体的同时,纵向增加了上圆柱耦合腔体,加长了等离子体作用距离,增加了微波作用的体积,大大提高了可处理气量,提升了等离子体工作的气量与稳定性,同时提高了微波能量利用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的是,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大处理量微波等离子体反应腔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6404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组合式的三维多芯片封装结构
- 下一篇:有机废液燃烧处理器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