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层集装箱车辆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45133.0 | 申请日: | 202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21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30 |
发明(设计)人: | 吕静;徐海涛;于维;贺茂盛;付国华;宋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D3/20 | 分类号: | B61D3/20;B61F1/08;B61F1/10;B61D1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161002 黑龙江***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层 集装箱 车辆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层集装箱车辆,包括至少一个车体,车体包括主体及设置于主体两端的多轴转向架,主体上方设置有中部承载区及位于中部承载区两端的端部承载区,两个端部承载区分别位于两个多轴转向架的上部。在装载双层集装箱时,由于车辆载重过大,本发明的双层集装箱车辆采用了多轴转向架,增加轴的总数量进而整体提高车体的承重,使得本发明既具有中部承载区也具有端部承载区,不仅可以在主体上方进行承载,也可在多轴转向架的上方进行承载,从而大大提高集装箱运输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集装箱运载车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双层集装箱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集装箱运输的蓬勃发展,集装箱运输的箱型、数量和载重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目前的集装箱车辆通常采用两轴转向架,在装载双层集装箱时,车辆载重过大,两轴转向架的轴承重能力有限,导致集装箱运输效率受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层集装箱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双层集装箱车辆运载能力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层集装箱车辆,包括至少一个车体,车体包括主体及设置于主体两端的多轴转向架,主体上方设置有中部承载区及位于中部承载区两端的端部承载区,两个端部承载区分别位于两个多轴转向架的上部。
进一步地,主体包括底架及两个侧墙部,底架内部设置凹腔,两个侧墙部分别设置在底架的两侧,以围设成中部承载区。
进一步地,底架包括位于两端的端部底架以及连接在两个端部底架之间的中部底架,中部底架的底部向下凹陷,凹陷内部形成凹腔。
进一步地,端部底架包括:两个端侧梁,端侧梁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箱型端梁,箱型端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侧梁连接,并位于端部底架的远离中部底架的一端;牵引梁,牵引梁的一端与箱型端梁连接,另一端与中部底架连接;第一横梁,第一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侧梁连接。
进一步地,中部底架还包括:两个下边梁,下边梁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两个端横梁,端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下边梁连接,两个端横梁分别位于中部底架的两端;多个第二横梁,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下边梁连接,多个第二横梁设置于两个端横梁之间,并沿中部底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进一步地,侧墙部还包括:多个立柱,多个立柱沿中部底架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斜撑柱,多个斜撑柱一一对应地安装于两个相邻立柱形成的间隙内,斜撑柱的第一端与立柱的上端连接,斜撑柱的第二端与该立柱相邻的立柱的下端连接,相邻两个斜撑柱以位于相邻两个斜撑柱之间的立柱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上边梁,上边梁沿车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与多个立柱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多个立柱包括:两个端部柱,两个端部柱分别设置于中部底架的两端;中部柱,中部柱位于两个端部柱中间,中部柱距两个端部柱之间的距离相同;侧柱,侧柱位于中部柱与端部柱之间,端部柱及中部柱的横向尺寸大于侧柱的横向尺寸;补强板,补强板设置于端部柱及与端部柱相邻的侧柱之间。
进一步地,上边梁的两端延伸至端部底架的上方,端部底架还包括:支柱,支柱的上端与上边梁连接,支柱的下端与端侧梁连接;枕梁,枕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端侧梁连接,枕梁的中部与牵引梁连接,枕梁的底部设置有上心盘,上心盘与多轴转向架连接。
进一步地,中部承载区的长度为40~50英尺,端部承载区的长度为20~30英尺。
进一步地,车体为至少两个,双层集装箱车辆还包括车钩缓冲装置及检测装置,车钩缓冲装置设置于车体的端部,用于连接其他车体;检测装置设置在车钩缓冲装置上,用于检测相邻两个车体之间的距离;多轴转向架上设置有制动装置,制动装置与检测装置电连接,在检测装置检测到两个车体之间的距离超过预定距离的情况下,检测装置向制动装置发送制动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4513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