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25516.1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84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发明(设计)人: | 徐志华;王萍;贾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40/02 | 分类号: | G06Q40/02;H04L9/08;H04L9/40;H04L67/568 |
代理公司: | 成都智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82 | 代理人: | 胡文莉 |
地址: | 610094 四川省成都市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多方 安全 计算 实时 风险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实时共债风险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分布式节点设计,主要包含三大模块,协调节点模块、计算节点模块和行内系统模块;
协调节点模块,用于协调节点、私钥交换和联盟内中转、分发各类请求;
计算节点模块,用于发起查询、协商密钥和发起告警;
行内系统模块,用于接收应用查询结果和汇集监控日志信息;
密钥协商使用DH算法,节点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访问,所有模块间都通过RSA认证方式交互;
协调节点模块和计算节点模块包括mysql数据库、服务发现和日志三大子模块;行内系统模块包括业务系统、网关和日志平台三大子模块;
还包括基于上述三大模块的以下5个步骤,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方案、共债数据实时查询方案、共债数据实时应用方案、共债数据实时预警方案、共债数据预警应用方案,具体如下:
步骤1: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方案,通过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的分布式节点设计,每查询一个金融机构作为一个节点,通过网关API接口进行平台节点之间的分布式并行交互,实现信息流的安全交互共享;
步骤2:共债数据实时查询方案,金融机构通过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发起共债数据查询,系统自动分布式对接各个平台机构用户,并实时返回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的用户在各个金融机构的共债信息;
步骤3:共债数据实时应用方案,将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返回的共债信息实时传送至实时风控决策引擎系统,进行特征加工及模型运算,实现信贷欺诈和信用风险的实时拦截;
步骤4:共债数据实时预警方案,金融机构的用户在其他机构申请贷款时,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将自动将该用户的贷款信息推送至金融机构,帮助机构实现准实时的贷中风险管理;
步骤5:共债数据预警应用方案,将实时共债风险管控系统预警的共债信息实时推送至贷中风险系统,进行特征加工及模型运算,实现准实时的贷中智能管控,及早对高危用户进行催收和冻结操作;
上述步骤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1:通过网关屏蔽请求方网络信息;
步骤1.2:通过DH算法公钥和私钥双重加密传输;
步骤1.3:机构节点只能缓存本机构用户的信息;
步骤1.4:密钥更新时长可配置化;
步骤1.5:机构节点只能收到本机构用户的预警信息;
步骤1.6:协调节点功能应包括协调统计、心跳监测、新节点授权认证、网络运营;
步骤1.7:协调节点不能缓存任何请求数据;
步骤1.8:协调节点不知道各机构节点的私钥;
步骤1.9:新节点只能查询加入时间点以后的共债数据信息;
步骤1.10:控制同机构同用户查询次数;每个节点新增机构类型参数:普通机构、平台类机构,在初始化配置;对于平台类机构,允许同一用户二次查询,更新历史时间戳;对于普通机构,直接拒绝同一用户二次查询;
步骤1.11:通过界面配置,控制机构节点相关权限:第一,数据接口使用权限,当前为实时多头查询和预警接口;第二,涉及其他机构数据的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多方安全计算的实时共债风险管控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步骤2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1:返回信息为机构请求类型,机构请求类型可配置,在初始化进行配置;
步骤2.2:查询接口入参包含客户加密后的身份证号,数据保留周期为X天,查询接口返回加密后的X天内该客户在各合作方的查询时间列表,保留周期可通过界面调整,如果该用户在M个机构有查询记录,则返回M个带时间戳的字符串;
步骤2.3:合作方成员对同一客户的查询次数应做控制,对于平台类机构,允许同一用户二次查询,更新历史时间戳;对于普通机构,直接拒绝同一用户二次查询;
步骤2.4:系统通过隐匿查询技术确保查询机构不知道被查询机构ID;
步骤2.5:机构节点只能缓存本机构用户的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四川新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551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