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通道传输的无人艇信息管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23120.3 | 申请日: | 2021-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22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刘乃道;朱少辉;武智强;邵光明;陈关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W24/04 | 分类号: | H04W24/04;H04W24/08;H04W4/14;H04B7/185 |
代理公司: | 天津盛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2209 | 代理人: | 王利文 |
地址: | 300131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通道 传输 无人 信息管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通道传输的无人艇信息管理方法,其技术特点是:在无人艇平台与监控系统之间建立包括无线数传、无线图传和卫星通信链路的多通道传输系统;整合无人艇平台信息并通过艇端数传电台通信接口上传至监控系统;整合监控系统信息并通过监控端数传电台通信接口下发至无人艇平台。本发明将数传电台作为艇平台关键信息上传及监控系统控制指令下发的主传输通道,图传电台作为数据传输副通道,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只有在数传和图传电台均失效时开启发射功能,作为辅助通道,既能保证监控系统为无人艇平台不间断监控,又能保证信息的实时传输,同时可减少北斗短报文通信对卫星导航干扰频率,为无人艇的安全航行提供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人船艇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多通道传输的无人艇信息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水面无人艇作为一种无人化、智能化的小型水面任务平台,具有高机动性、低风险、人工成本低、受海况影响小、安全高效等特点,在海事、渔政、军事、测绘测量、执法方面极具发展潜力,应用前景广阔。受水面感知识别技术的限制,无人艇的航行尚不能完全脱离人为远程监控,尤其在复杂水面上航行,而人为的监控离不开稳定的信息传输通道,受海上自然环境制约,海上通信基本上以无线通信为主,目前主要的传输通道有数传电台、图传电台、卫星通信等。但这些传输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是海上环境适应性问题,一是海上通信不同于陆地应急通信保障,海上应急通信保障通常需要面对海上基础通信设施缺乏、海上工况环境恶劣等不利条件,并且海上应急事件通常具有事发突然、应急响应窗口短、后果严重等特点,因此海上应急通信保障要求相对较高;二是受艇平台自身限制,小型化抗风浪能力弱,艇平台稳性差,同时通信天线架设高度无法过高。
其次是通信设备自身存在局限性,当前海上通信应用多种传输机制,包括短波、超短波、数据链和卫星通信等,每类通信手段可划分为多种具体实现方式,信道传输速率参差不齐,从几十bps到数Mbps。图传电台传输延时大,容易产生通信拥堵;数传电台传输数据量小,在艇高机动航行时容易丢包;卫星通信传输频率低,传输数据量小,且在其发射数据时干扰卫星导航定位。
综上所述,如何根据无人艇通信设备各自的特点及应用场景需求,将多通信传输设备优势互补进行联合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地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多通道传输的无人艇信息管理方法,解决无人艇信息传输过程中各通信设备传输距离、数据量及传输频率的不足的问题,提高复杂环境下的适应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多通道传输的无人艇信息管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在无人艇平台与监控系统之间建立包括无线数传、无线图传和卫星通信链路的多通道传输系统;
步骤2、整合无人艇平台信息并按照既定通信协议格式通过艇端数传电台通信接口上传至监控系统;整合监控系统信息并按照既定通信协议格式通过监控端数传电台通信接口下发至无人艇平台;
步骤3、无人艇平台实时检测与监控系统数传电台通信状态,若出现数据丢包或通信中断现象,自动将步骤2上传的无人艇信息通过图传电台网络上传至监控系统;监控系统实时检测与无人艇平台数传电台通信状态,若出现数据丢包或通信中断现象,自动将控制指令通过图传电台网络下发至无人艇平台;
步骤4、无人艇平台实时检测与监控系统数传电台和图传电台通信状态,若两种通信方式均出现传输数据丢包或者通信中断现象,自动启动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数据发射;监控系统实时检测与无人艇平台数传电台和图传电台通信状态,若两种通信方式均出现传输数据丢包或通信中断现象,自动启动监控系统北斗短报文卫星通信数据发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231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