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有机氯污染土壤的纳米零价铁-线虫协同修复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17415.X | 申请日: | 2021-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428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林道辉;侯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1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卓易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77 | 代理人: | 高倩倩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污染 土壤 纳米 零价铁 线虫 协同 修复 技术 | ||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氯污染土壤的纳米零价铁‑线虫协同修复技术。在筛选功能纳米材料的基础上,以人为添加促降解化合物为辅助,基于响应面法构建一定组合和配比的纳米零价铁‑线虫互作体系,并优化参数以获得最优设计方案。具体步骤包括修复材料的筛选、促降解化合物的选取、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实验与建模、确定最优组合方案为:纳米零价铁为2g/kg,半胱氨酸为5g/kg,线虫为18百万条/kg。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方法兼具较高的生态安全性以及优良的五氯酚污染土壤修复效果,可在保障修复效果的前提下减少纳米零价铁的用量,有利于降低纳米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氯污染土壤的纳米零价铁-线虫协同修复技术。
背景技术
土壤有机氯污染是世界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有机氯化物作为农药被广泛使用,多数化学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可通过食物链富集,产生严重的生态后果。有机氯污染物大多水溶性不高,使得土壤逐渐成为其重要的汇。例如五氯酚曾是全球使用最广泛的生物杀灭剂之一,它作为除草剂和防腐剂的功能逐渐被更加安全的新型农药所替代,但由于洪涝灾害及血吸虫病在传统流行病区域的反复爆发,五氯酚仍被大量用于防治血吸虫的中间寄主钉螺,在底泥中的浓度可高达48mg/kg。然而传统土壤修复技术如气相抽提、热处理、化学淋洗等不但需要消耗大量能源,而且容易破坏土壤原有结构,甚至引起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安全性高等优点,但由于受到生物代谢能力的限制,存在效率不高、周期长等不足。因此,亟需发展高效去除土壤中有机氯污染物的新技术。
近年来纳米零价铁在土壤污染修复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具有比较面积大,反应活性高等优势,能够对有机氯污染物进行吸附、还原脱氯,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有机氯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工程。但纳米零价铁在环境中不可避免地团聚、氧化失活,导致其在土壤修复中的实际利用率不高。在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应用中,往往需要将高达10g/L级别的纳米零价铁直接注入受污染区域。这不仅导致纳米零价铁土壤修复技术的成本高昂,而且进入环境的纳米材料会产生复杂的生物效应,尤其与目标污染物产生复合毒性,威胁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因此,有必要寻求经济、高效的强化手段,在保障纳米零价铁土壤修复技术安全性的基础上降低成本。纳米-生物协同修复是一个新概念,旨在通过生物的生命活动强化纳米材料对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或通过纳米材料刺激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有望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联合修复技术。但由于对相关机理研究的匮乏,当前国内外仅存在极少数纳米-微生物或纳米-植物协同修复研究,纳米-土壤动物协同修复技术尚为空白。
线虫是一类典型的土壤动物,具有体型小、透明等优势,常作为指示生物被用于生态风险评估。更重要的是,它在有机质分解、植物营养矿化及养分循环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生命活动能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行为和归趋。已有证据显示线虫可通过取食、消化以及与细菌相互作用等活动改变土壤性质,促进土壤中菲的去除。最新研究还发现一定浓度的纳米材料不仅具有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功能,还能诱导线虫抗氧化、解毒等生物学响应,增强线虫对有机污染物的抗性和降解。其中一些诱导产生的生物大分子如谷胱甘肽、半胱氨酸等不但可与铁/铁离子形成螯合作用,且因结构中具有巯基而呈还原性,已被证实能够在水介质中促进纳米零价铁对有机氯污染物的还原降解。因此,土壤中纳米零价铁与线虫的共存可能产生协同去除有机氯污染物的效果。考虑到线虫自身合成促降解化合物的能力较为有限,以人为添加促降解化合物为辅助,基于响应面法构建和优化一定组合和配比的纳米零价铁-线虫互作体系,有望在保证土壤生物安全的基础上协同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这将填补纳米-动物协同修复技术的空白,为治理土壤污染提供绿色、经济、高效的新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有机氯污染土壤的纳米零价铁-线虫协同修复技术。与传统技术相比,该方法兼具较高的生态安全性以及优良的有机氯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在筛选功能纳米材料的基础上,以人为添加促降解化合物为辅助,基于响应面法构建一定组合和配比的纳米零价铁-线虫互作体系,并优化参数以获得最优设计方案,可在保障修复效果的前提下精准、科学地减少纳米零价铁的用量,有效降低纳米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74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