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110015412.2 | 申请日: | 2021-0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725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8 |
| 发明(设计)人: | 颜天才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集成电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23/528 | 分类号: | H01L23/528;H01L21/76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谢阅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器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半导体器件包括衬底、第一介电层、栅极结构、第二介电层、底金属层结构、金属层结构以及导电通孔,在衬底上形成多个间隔的有源区,第一介电层设于衬底上,且填充于相邻两个有源区之间,栅极结构形成在多个有源区的上方,第二介电层形成于第一介电层上方,底金属层结构形成于第二介电层内,且电连接有源区和/或栅极结构,金属层结构形成于第二介电层内,且处于底金属层结构上方,导电通孔形成于第二介电层内,且处于底金属层结构以及金属层结构之间,用以电导通底金属层结构与金属层结构,实现了金属层结构与底金属层结构的并联设置,减小了器件内的总电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最小化集成电路的最新趋势导致更小尺寸的器件,此时的器件内的金属互联线宽度越来越窄,标准单元面积减小,寄生电阻增大,导致芯片存在一定的压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旨在优化半导体器件的结构,以减少器件内的寄生电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半导体器件,包括:
衬底,在所述衬底上形成多个间隔的有源区;
第一介电层,设于所述衬底上,且填充于相邻两个所述有源区之间;
栅极结构,形成在多个所述有源区的上方;
第二介电层,形成于所述第一介电层上方;
底金属层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介电层内;
金属层结构,形成于所述第二介电层内,且处于所述底金属层结构上方;以及,
导电通孔,形成于所述第二介电层内,且处于所述底金属层结构以及所述金属层结构之间,用以电导通所述底金属层结构与所述金属层结构。
可选地,所述底金属层结构的正垂直下方不存在有源区或栅极结构。
可选地,所述金属层结构包括零层金属线;
所述底金属层结构包括对应所述零层金属线设置的底层金属线;
所述底层金属线与所述零层金属线之间形成有所述导电通孔。
可选地,所述底层金属线与所述零层金属线之间的所述导电通孔设置多个。
可选地,所述底层金属线、所述零层金属线以及多个所述导电通孔呈对应设置为连接结构组,所述连接结构组设置多个。
可选地,所述半导体器件还包括电源轨,所述零层金属线电连接所述电源轨。
可选地,所述第一介电层设置为隔离沟槽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介电层设置为层间介电层。
可选地,所述衬底为硅晶片基底、硅锗基底中的一种。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提供一衬底;
在所述衬底上形成有源区以及第一介电层;
在所述有源区的上方形成栅极结构;
在所述第一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结构上形成第二介电层、底金属层结构、金属层结构以及导电通孔。
可选地,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底分介电层、中分介电层以及上分介电层;
所述步骤在所述第一介电层以及所述栅极结构上形成第二介电层、底金属层结构、金属层结构以及导电通孔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集成电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州集成电路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154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强化页岩气高效开发的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燃料电池水管理方法及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