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列车受电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007565.2 | 申请日: | 2021-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17232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谢细金;王俊平;张术;毛慧华;陈健;曾家藩;余虹宇;文任飞;邹翔;冯兆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3/04 | 分类号: | G05B13/04;G05D15/01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慧引 |
地址: | 412001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列车 受电弓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一种列车受电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其中应用于车载系统的方法包括,实时采集列车的运行数据和接触网数据并发送至地面服务器;需要调整受电弓时,从服务器获取列车前方预设长度的接触电网的线路状态数据;线路状态数据由服务器根据运行数据和接触网数据综合分析得到;若线路状态数据指示前方的接触电网存在异常状态,将列车的受电弓的升弓压力调节至基于异常状态确定的最优压力值;异常状态包括,硬点,接触压力大于阈值,受电弓异常。本方案中,列车行驶时根据服务器分析出的线路状态数据预判前方的接触电网是否有包括硬点在内的异常状态,有异常状态时提前调节受电弓的升弓压力,减弱异常状态给受电弓造成的不良影响并保证受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轨列车供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受电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弓网系统是目前高速列车常用的一种功能系统,其主要包括沿着轨道架设的、位于轨道上方的接触电网(简称接触网),以及安装在高速列车上的受电弓两部分。列车运行时,受电弓的碳滑板在高压气囊的支撑下保持和轨道上方的接触电网的接触,从而将接触电网的电能输出至列车。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多种客观因素(如接触电网自身的缺陷,列车时速,当地风速等)的影响,接触电网相对于受电弓的碳滑板往往是不平顺的,列车驶过接触电网的一段线路时,可能会经过多个接触硬点(以下简称硬点,指碳滑板和接触电网之间的接触压力突然发生大幅度变化的点),这些硬点的存在会引起受流质量降低,使电弓受到冲击,使碳滑板出现异常磨损等问题,带来多种多种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列车受电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以减小硬点对受电弓的不良影响和保证受电弓的受流质量。
本申请提供一种列车受电弓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车载系统,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数据采集过程:
在列车运行时,实时采集当前所述列车的运行数据;其中,所述列车的运行数据包括,受电弓碳滑板的应力,受电弓碳滑板和接触电网的接触压力,受电弓弓头的振动加速度,受电弓承载的气流压力,所述列车的车速和所在位置;
通过智能分析主机对所述列车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将分析处理后的所述列车的运行数据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地面服务器;
受电弓调节过程:
从服务器获取目标接触电网的线路状态数据;其中,所述目标接触电网,指代位于列车前方预设长度的接触电网;所述线路状态数据由所述服务器根据通过对应接触电网的列车反馈的运行数据分析得到;
若所述线路状态数据指示所述目标接触电网存在异常状态,基于所述异常状态确定所述列车的受电弓的最优压力值,并将所述受电弓的升弓压力调节至所述最优压力值;其中,所述异常状态包括,硬点,接触压力大于阈值,以及受电弓异常。
可选的,所述实时采集当前所述列车的运行数据之后,还包括:
拍摄列车通过的线路的接触电网的图像,并将所述图像发送至地面服务器;其中,所述图像作为排查所述接触电网的故障的依据。
可选的,所述在列车运行时,实时采集当前所述列车的运行数据,包括:
接收光纤压力传感器通过光纤反馈的压力信号,并根据所述压力信号确定受电弓碳滑板和接触电网的接触压力;其中,所述光纤压力传感器嵌入安装在所述受电弓的碳滑板的滑板支撑上;
接收光纤应力传感器通过光纤反馈的应力信号,并根据所述应力信号确定受电弓碳滑板的应力;其中,所述光纤应力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碳滑板的下表面;
接收一对光纤风压传感器通过光纤反馈的风压信号,并根据所述风压信号确定受电弓承载的气流压力;其中,所述一对光纤风压传感器,包括安装在受电弓上框架的正方向和反方向、且与所述受电弓上框架平行的两个光纤风压传感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75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