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004743.6 | 申请日: | 2021-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76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5-11 |
发明(设计)人: | 廖仲翔;莫学霜;潘晖;陈钊;李云;蒲弘杰;郭林;谢小洋;巫连茂;蒋雄猛;苏宏健;刘学文;陆韬;冯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K5/12 | 分类号: | B60K5/12;B60K17/06;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颜希文;宋亚楠 |
地址: | 545005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动力 总成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包括变速箱支架、后悬置软垫、后悬置横梁、第二减振软垫和车身纵梁,所述变速箱支架设置在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中部,所述后悬置软垫设置在所述变速箱支架与所述后悬置横梁之间,所述车身纵梁设置在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减振垫设置在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后悬置横梁之间。本发明通过在变速箱支架与后悬置横梁之间设置后悬置软垫,在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后悬置横梁之间设置第二减振垫,使得动力总成的减振传递路线由一级减振提升为二级减振,起到了再次衰减异常振动时后悬置横梁对车身的激励,从而可有效降低车辆怠速工况时异响,降低车辆加速工况时噪音峰值,降低车身的纵梁振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车辆动力总成中,车身纵梁直接与后悬置横梁焊接固定,其减振仅依靠变速箱支架与后悬置横梁之间的后悬置软垫。当车辆在怠速工况时,发动机飞轮端运转有扭矩波动输出,飞轮通过离合器传递扭矩给变速箱齿轮系统,主动齿轮和空挡常啮合齿轮间产生拍打敲击振动,该振动通过支撑变速箱的动力总成减振结构传递至车身,然而由于现有动力总成结构仅有后悬置软垫进行隔振,而扭矩波动引起的敲击表现为间隙性(图1),响度时大时小,异常振动通过变速箱支架依次传递给后悬置软垫、后悬置横梁,最终传递振动至车身纵梁,引起车内声学响应异响噪音。另外,前置后驱车型动力传动系统跨度较长(发动机-变速箱-驱动轴-后桥),普遍存在弯曲振动模态偏低情况(图2)。在加速工况常用高转速激振范围内会被激发引起强烈振动,而变速箱-变速箱支架-后悬置软垫-后悬置横梁-车身纵梁作为重要的传递路径,仅靠后悬置软垫的单级减振不能满足车身侧振动量目标值,会引起车内噪音峰值嗡鸣(图3)。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降低车辆怠速工况异响,降低车辆加速工况噪音峰值,降低车身纵梁振动。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包括变速箱支架、后悬置软垫、后悬置横梁、第二减振软垫和车身纵梁,所述变速箱支架设置在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中部,所述后悬置软垫设置在所述变速箱支架与所述后悬置横梁之间,所述车身纵梁设置在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两端,所述第二减振垫设置在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后悬置横梁之间。
优选地,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安装座,所述车身纵梁通过连接螺栓设置在所述安装座上,所述第二减振软垫设置在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
优选地,所述第二减振软垫包括上软垫和下软垫,所述上软垫设置在车身纵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下软垫对应所述上软垫贴合在所述安装座的内表面。
优选地,所述安装座的两端分别插接有衬套管,所述上软垫及所述下软垫分别套接在所述衬套管的两端,所述连接螺栓依次穿过所述下软垫、所述安装座、所述上软垫连接所述车身纵梁。
优选地,所述后悬置横梁的中部固定设有固定座,所述变速箱支架设置在所述固定座上。
本发明实施例一种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变速箱支架与后悬置横梁之间设置后悬置软垫,在所述车身纵梁与所述后悬置横梁之间设置第二减振垫,使得动力总成的减振传递路线由一级减振提升为二级减振,起到了再次衰减异常振动时后悬置横梁对车身的激励,从而可有效降低车辆怠速工况时异响,降低车辆加速工况时噪音峰值,降低车身的纵梁振动。本发明结构简单,使用效果好,易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发动机转速/变速箱敲击音时域数据。
图2为前置后驱车型110-Hz动力传动系统弯曲振动模态情况。
图3为车辆加速时车内噪音/车身纵梁振动图。
图4为本发明的车辆动力总成减振装置的分解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0047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