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电机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80091827.1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9461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26 |
发明(设计)人: | 苏布拉塔·萨哈;岩井宏起;小坂卓;松盛裕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爱信;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7/48 | 分类号: | H02M7/48;H02M7/493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宋晓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电机 控制 装置 | ||
适当地控制在开路绕组(8)的两端分别具备的两个逆变器(10)。旋转电机控制装置(1)执行对象控制,在该对象控制中,通过矩形波控制来控制第一逆变器(11)以及第二逆变器(12)中的一个逆变器(10),并且通过作为脉冲宽度调制控制之一的特殊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来控制另一个逆变器(10)。特殊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是成为基于使开路绕组(8)产生目标电压的情况下的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的开关模式与矩形波控制的开关模式(Su1+)之差的开关模式(Su2+)的控制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两个逆变器驱动控制具有开路绕组的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在由V.Oleschuk等人在2007年发表的IEEE的论文“Dual Inverter-Fed TractionDrive with DC Sources Power Balancing Based on Synchronized PWM”中,公开了一种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对在3相交流型的旋转电机所具有的3相开路绕组的两端分别具备一个的逆变器进行开关控制来驱动控制旋转电机。另一方面,具有如下公知的方式:例如,在连接有3相绕组各自的一端侧的Y型绕组的另一端侧,对一个逆变器进行开关控制来驱动控制旋转电机。在使用了开路绕组和两个逆变器的系统中,与使用了Y型绕组和一个逆变器的系统相比,若直流的电压相同,则能够使绕组的交流电压的线电压变高,从而能够使旋转电机以更高的输出动作。
在V.Oleschuk等人的论文的前言(Introduction)中记载有,通过使生成用于对两个逆变器进行开关控制的脉冲的载波信号的相位分别不同,能够降低在绕组中流动的电流的脉动(ripple)的大小。V.Oleschuk等人还指出,通过不是以使用了载波信号的异步方式而是以同步方式来生成脉冲,在中/高输出的应用中,也能够进行更适当的控制。但是,在异步方式、同步方式中的任意方式中,总是以相同的控制方式对两个逆变器进行开关控制。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V.Oleschuk,R.Bojoi,G.Griva,F.Profumo,“Dual Inverter-FedTraction Drive with DC Sources Power Balancing Based on Synchronized PWM”,Conference Paper/June 2007,1-4244-0743-5/07,IEEE,p.260-265。
发明内容
优选地,开关控制的方式根据旋转电机所要求的扭矩、转速、直流侧的电压等各种要素(动作条件)来确定,以便能够以更高的系统效率进行动作。V.Oleschuk等人的技术是优秀的,但在适当地控制在开路绕组的两端分别具备的两个逆变器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鉴于上述背景,期望提供一种适当地控制在开路绕组的两端分别具有的两个逆变器的技术。
鉴于上述,作为一个方式,本申请的旋转电机控制装置通过第一逆变器以及第二逆变器驱动控制具有相互独立的多相开路绕组的旋转电机,其中,所述第一逆变器连接到所述多相开路绕组的一端侧,在直流与多相交流之间转换电力,所述第二逆变器连接到所述多相开路绕组的另一端侧,在直流与多相交流之间转换电力,所述第一逆变器和所述第二逆变器分别能够以开关模式不同的多个控制方式进行控制,并且能够以相互独立的所述控制方式进行控制,所述控制方式包括:脉冲宽度调制控制,在电角度的一个周期中输出模式不同的多个脉冲;以及矩形波控制,在电角度的一个周期中输出一个脉冲,所述旋转电机控制装置执行通过所述矩形波控制来控制所述第一逆变器以及所述第二逆变器中的一个逆变器,并且通过作为所述脉冲宽度调制控制之一的特殊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来控制另一个所述逆变器的对象控制,所述特殊脉冲宽度调制控制是成为基于在使所述开路绕组产生目标电压的情况下的所述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的开关模式与所述矩形波控制的开关模式之差的开关模式的所述控制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爱信;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工业大学,未经株式会社爱信;国立大学法人名古屋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918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