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的热二极管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80020453.4 | 申请日: | 2020-03-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4517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J-P·博耶;A·迪厄多讷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陆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邓雪萌;张一舟 |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远程 信息处理 控制 单元 二极管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二极管装置,其包括待冷却的电子单元(1)、散热介质(2)、用于测量散热介质(2)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4)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被配置成:如果散热介质的温度高于基准温度,则将电子单元从散热介质热断连,从而抑制散热介质和电子单元之间的任何热传递,并且如果散热介质的温度低于基准温度,则将电子单元热连接到散热介质,以便允许电子单元和散热介质之间的传导性热传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电子单元相对于介质进行自动耦接和解耦的装置,该介质能够确保传导性散热功能(换言之,能够确保散热器的功能)。所述装置尤其在下文中被称为“热二极管”,因为其被配置为仅允许在单个方向上(即从电子单元向散热介质)传输热量。
更具体地,本发明的一个应用涉及一种电子模块,例如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也称为TCU,用于英文的“Telematic Control Unit”),其安装在车辆车顶附近,所述车顶对应于所述介质,所述介质能够确保散热功能,用于使由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发出的热量消散。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汽车领域的最新发展涉及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及其与所谓“智能”天线(或英文的“smart antenna”)的集成。
这些天线通常布置在车辆车顶处,以便优化它们在发射和接收信号时的增益,且从而有助于车辆的外部连接。
在这种情况下,耦接到至少一个天线的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通常也布置在车顶处,以便靠近天线定位,且因此特别地避免一些不便,这些不便可能与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例如布置在仪表板中)和位于车顶处的天线之间的布线有关。
因此,智能天线模块通常位于车顶正下方,或者至少靠近车辆的外部车身表面。
从连接性的角度来看,这种定位是相当有利的,但是它们也具有两个主要缺点:首先,由于其通常定位在乘客舱的顶板衬里中,空间是有限的,这在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的尺寸方面施加了相当大的限制;其次,由于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靠近车顶,当车辆静止并暴露在阳光下(尤其是在世界上太阳辐射强烈的地区中)时,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可能会暴露在高温下。
然而,有必要使由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发出的热量消散。实际上,如众所周知的,电子元件(例如存在于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中的电子元件)具有最大运行温度,超过该温度它们可能会劣化,例如导致它们的使用寿命缩短或者尤其在非易失性存储器的情况下丢失信息。
如上所述,当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布置在车顶处时,尤其由于空间原因,难以借助于主动对流系统(换言之,风扇)来对其进行冷却。
当车顶的温度是低的时,车顶可以有利地被用来作为非常好的散热器。然而,在上述特殊情况下,反而应该使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尽可能地与车顶隔离,并试图使其热量向乘客舱的内部消散。
因此,需要一种装置,该装置能够将远程信息处理控制单元或更一般地任何电子单元相对于车顶或更一般地介质进行热耦接和热解耦,其中所述介质能够执行散热功能同时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易于充分加热,使得有必要将其与待冷却的电子单元隔离。
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被称为“热二极管”的装置,其使得能够根据所述散热介质的温度自动地将电子单元相对于散热介质进行热耦接和热解耦。
发明内容
更确切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二极管装置,其包括待冷却的电子单元、散热介质、用于测量所述散热介质温度的温度传感器、以及致动器,该致动器被配置成:如果散热介质的温度高于基准温度,则将电子单元从散热介质热断连,从而抑制散热介质和电子单元之间的任何传导性热传递;并且如果散热介质的温度低于基准温度,则将电子单元传导性地热连接到散热介质,从而允许电子单元和散热介质之间的传导性热传递。
得益于本发明,可以仅允许在一个方向上(从待冷却的电子单元向散热介质)的传导性热传递,另一个方向上(当散热介质比电子单元热时)的传导性热传递被抑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陆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陆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8002045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中介装置、系统以及计算机程序
- 下一篇:用于微生物的长期监控的新型取样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