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基于滑移门车型的新型车身侧碰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023183065.4 | 申请日: | 2020-12-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574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7 |
| 发明(设计)人: | 胡一铂;解跃青;乔淑平;白琳琳;邵力行;任中尧;郭文浩;魏裕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19/42 | 分类号: | B60R19/42;B62D25/04;B60J5/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陶玉龙;陆嘉 |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滑移 车型 新型 车身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滑移门车型的新型车身侧碰结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基于滑移门车型的新型车身侧碰结构,包括上部吸能软区、下部吸能软区和承载区:上部吸能软区,基于滑移门结构布置在B柱上部,覆盖上导轨结构区域;下部吸能软区,基于滑移门结构布置在B柱下部,覆盖下导轨结构区域;承载区,包括硬区、上部过渡区和下部过渡区;所述硬区,为B柱受力主体区;上部过渡区,为硬区在一定宽度范围内过渡到上部吸能软区的区域;下部过渡区,为硬区在一定宽度范围内过渡到下部吸能软区的区域。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针对滑移门车型的简单、经济、高效的侧碰结构,能够在批量制造中保持质量和性能稳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身结构领域,更具体的说,涉及一种基于滑移门车型的新型车身侧碰结构。
背景技术
相比传统旋转门车型,滑移门乘用车的移门区域在布置上没有上、下铰链及相关铰链加强板,因此,B柱区域相对传统车型结构偏弱。
滑移门车型在车顶区域布置有上导轨,门槛区域布置下导轨,这使得B柱上下两部分区域比较强,在侧碰过程中会产生没有足够的变形吸能空间,并且随着日益严苛的新车安全评价规则,使得对于滑移门车型的侧碰结构设计难上加难,现有的技术路线已经提供不了足够的侧碰安全性。
同时,侧碰结构设计还需要充分考虑批量生产的实际情况。
现有技术的B柱区域的侧碰结构有以下三种布置方案,但是都存在对应问题:
1)使用等强度热成型B柱。
由于滑移门车型在顶部区域有上导轨相关布置,底部门槛区域有下导轨结构,上、下两个区域比传统车强,这会使得B柱和其他零件在强度上不协调,在侧碰过程中变形不充分,不利于侧碰过程中的吸能和变形,不能提供足够的乘员保护。因此,需要在弱化的地方通过结构开孔实现。
这种方案的结构完整性不好,在试验中的变形情况往往不稳定,会导致不利及不合格的碰撞结果。
2)使用不等强度的B柱。
图1揭示了现有技术的B柱变形情况示意图,如图1所示的使用不等强度的B柱,下部偏软,顶部比底部偏强。
这种方案的结构,由于上导轨结构的影响,如果上部比底部还偏强的话,容易在上部B柱区域发生严重弯折和开裂,因此,不能适用于滑移门车型。
B柱侵入效果为,B柱只带下部软区,B柱上部发生弯折和严重侵入。
3)使用不等强度的B柱。
设有强度变化的过渡区,但是过渡区范围设置得十分大,往往超过80mm 以上。
过渡区范围太大,一方面,在计算仿真中无法涵盖大范围过渡区的所有性能情况,导致模拟仿真结果反应不出实际情况,可靠性差;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批量生产过程中因为过渡区范围大,实际零件的性能在过渡区千差万别,不能保证实际碰撞结果。
因此,如何设计出能够保证批量零件质量稳定的结构,如何保证实际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一致性,都是当今开发过程中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滑移门车型的新型车身侧碰结构,解决现有技术的滑移门车型在B柱区域的碰撞结构强度较弱且质量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基于滑移门车型的新型车身侧碰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部吸能软区、下部吸能软区和承载区:
所述上部吸能软区,基于滑移门结构布置在B柱上部,覆盖上导轨结构区域;
所述下部吸能软区,基于滑移门结构布置在B柱下部,覆盖下导轨结构区域;
所述承载区,包括硬区、上部过渡区和下部过渡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31830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多功能保温袋
- 下一篇:一种停车场车牌识别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