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激光传感器外壳有效
| 申请号: | 202022998402.9 | 申请日: | 2020-1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632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6 |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柏添;林健标;邓洁虹;蔡夫深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江门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 |
| 主分类号: | G01M5/00 | 分类号: | G01M5/00;G08C1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奇智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40 | 代理人: | 王泽云 |
| 地址: | 52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轨道交通 车辆 装配 车体 挠度 测量 激光 传感器 外壳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激光传感器外壳,包括:外壳壳体、稳压电源、传感器夹紧器、激光传感器、模拟量采集卡及无线传输装置;所述稳压电源与模拟量采集卡均设置于外壳壳体内底部,与外壳壳体的底部连接固定;传感器夹紧器设置在壳体内的一侧,且底部与外壳壳体的底部连接,上部与激光传感器固定连接;激光传感器通过双绞线与模拟量采集卡连接;模拟量采集卡通过双绞线与所述无线传输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巧妙地通过激光传感器测量装配车体挠度,能够稳定运行工作,克服了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设备布置时间长、过程繁杂的问题,设备集成化提高了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效率和精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交通装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激光传感器外壳。
背景技术
轨道交通是指运营车辆需要在特定轨道上行驶的一类交通工具或运输系统。车辆车体挠度是轨道交通车辆一项重要结构性能指标,车辆在载客情况下将承受较大垂向载荷,使车体发生下挠变形,因此车体在制造装配时须预设一定上挠度,保证车体在运行过程中承受垂向载荷时车体整体趋于水平,提高车体使用寿命。在轨道交通车辆车体制造装配过程中,车体挠度性能指标正逐渐被重视,在车体设计、制造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都提出更高工艺要求。
目前常见轨道交通车辆车体挠度测量方法有百分表与连通管挠度测量法,均为接触式测量,测量效率和精度低下的问题,难以实现装配车体挠度测量过程自动化,一定程度上制约车辆车体装配质量检测水平。而激光传感测量具有非接触、数字化、实时性佳的优点,基于激光传感的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技术可非接触动态在位地测量车体挠度,提高车辆车体挠度测量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实际测量环境下,挠度测量及数据传输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为设备设计外壳可大大降低周围环境造成的干扰。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激光传感器外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激光传感器外壳,包括:
外壳壳体、稳压电源、传感器夹紧器、激光传感器、模拟量采集卡及无线传输装置;
所述稳压电源与模拟量采集卡均设置于外壳壳体内底部,并与外壳壳体的底部连接固定;
所述传感器夹紧器设置在壳体内的一侧,并且底部与外壳壳体的底部连接,上部与所述激光传感器固定连接;
所述激光传感器通过双绞线与所述模拟量采集卡连接;所述模拟量采集卡通过双绞线与所述无线传输装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可以具有如下优点:
结构简单、实用性强,巧妙地通过激光传感器测量装配车体挠度,通过数据无线传输装置将数据传输给上位机,并设计外壳使得模块能够稳定运行工作,克服了传统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设备布置时间长、过程繁杂的问题,设备集成化大大提高了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效率和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轨道交通车辆装配车体挠度测量激光传感器外壳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江门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未经广东省江门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9984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布灯撑架
- 下一篇:一种肿瘤护理病房用患者信息提示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