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L形汽车线束卡扣有效
申请号: | 202022801457.6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093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31 |
发明(设计)人: | 赵梦睿;唐保国;赵永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鹤壁市大华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L3/10 | 分类号: | F16L3/10;H02G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何军华 |
地址: | 458000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线束卡扣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L形汽车线束卡扣,包括L形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结合形成L形套筒,L形套筒折弯外壁处设置倾斜面,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倾斜面之间设置相互连接的连接条,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两端均设置有相互锁紧的锁止机构,本L形汽车线束卡扣通过将翻转轴与半筒轴线的不平行设计,使两组半筒的结合面两侧均能够设置锁止机构,即使翻折处断裂,也不影响两组半筒的结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线束卡扣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L形汽车线束卡扣。
背景技术
汽车线束在接头处外部经常需要使用卡扣进行保护,避免接口处于外界车身搭铁,现有的卡扣多数采用两组半筒之间一侧直接连接,通过翻转实现闭合和打开,且翻转轴线与半筒轴线平行,如中国专利CN201927952U公开的汽车线束L型卡扣,两组半筒的结合处仅远离转轴一侧能够设置卡勾以保证两者结合稳定,另一侧仅靠翻转部位连接,由于半筒采用一体注塑成型,翻折位置多次翻折后存在断裂的问题,造成两组半筒分离,影响线束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L形汽车线束卡扣,通过将翻转轴与半筒轴线的不平行设计,使两组半筒的结合面两侧均能够设置锁止机构,即使翻折处断裂,也不影响两组半筒的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L形汽车线束卡扣,包括L形的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结合形成L形套筒,L形套筒折弯外壁处设置倾斜面,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倾斜面之间设置相互连接的连接条,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两端均设置有相互锁紧的锁止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锁止机构包括卡勾和用于固定卡勾的限位孔,所述卡勾和限位孔分别设置在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一端的对应位置,且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一端仅设置一组卡勾,另一侧设置限位孔,当沿两者的结合面向径向方向推动时,两组卡勾均与对应的限位孔脱离;
通过两侧卡勾的位置设计,使两组半筒沿结合面受力时,能够轻松打开锁止机构,提升维修便利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锁止机构包括限位凸起和限位框,所述限位凸起与第一半筒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所述限位框与第二半筒的端部外壁固定连接,当第一半筒与第二半筒结合时限位凸起卡接在限位框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当限位凸起与限位框结合时,限位凸起远离第二半筒的侧面与限位框内壁挤压接触,所述限位凸起实际作用面两侧的侧面均为楔形面,当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沿结合面方向受力时,限位凸起与限位框在楔形面的作用下相互脱离;
通过限位凸起的结构设计,使两组半筒沿结合面受力时,能够轻松打开锁止机构,提升维修便利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的外壁对应位置设置若干组销孔,所述销孔的轴线垂直于两组半筒的结合面;
在使用时,在销孔内插入限位销,从而避免第一半筒和第二半筒沿结合面发生相对运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L形套筒两端的内壁处分别固定设置有弹性垫和弹性环;
通过在端部设置弹性垫和弹性环,保证结合后的L形套筒与内部线束或其他插接件结合稳定,避免工作过程中发生晃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垫为两组截面为L的半环形垫片,所述弹性垫与对应侧的半筒固定连接,所述弹性环为带有开口的环体,所述弹性环与其中一侧半筒固定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弹性环的两侧分别设置半环形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分别与对应侧的半筒内壁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鹤壁市大华实业有限公司,未经鹤壁市大华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2280145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功能茶叶加工生产线
- 下一篇:柔性化变位机